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季节变化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以南地区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 之间地区 其他地区一年两次直射 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 纬度变夏至日 化 冬至日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有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 慢 快 传播介质 固体 固体、液体、气体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位置 莫霍界面以上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古登堡界面以下 厚度 平均厚度17千米 2800多千米 3400多千米 特点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受热被地面吸收。 过程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温室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气逆辐射强 效应 热量,向上的部分散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失到宇宙空间,向下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射,把热量归还给地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面。 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⑷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疏密一样,看等压距。等压距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看温差,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高空大气中风 近地面的风 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特点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夏季:海 陆 夏季风 白天:谷风 晚上:山风 冬季:陆 海 冬季风 白天:海风 晚上:陆风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 动力作用 热力作用 风带 风向 气流运动 受热上升 被迫下沉 辐合上升 冷却下沉 赤道低气压带 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南北纬30°附近 带 副极地低压气南北纬60°附近 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名称 低纬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北半球 东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对气候的影响 高温多雨 炎热干燥 温和湿润 寒冷干燥 南半球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对气候的影响 炎热干燥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资料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五、四季更替和五带季节变化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以南地区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其他地区一年两次直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o0ay91m135dq8n1sig30fluh9bohz00uj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