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转自
标志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
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 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
中医完整版
只有你不懂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
《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
李皋
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
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
派”。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
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6.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
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8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
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
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证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它反映当前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9.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思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如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阴阳的基本特征;最具有阴阳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性,水性寒凉、下行、阴暗,属阴;火性温热、上腾、光亮属阳,所以相互对立的水与火最具有阴与阳的基本特征,
进一步推演、引申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无形的、功能亢奋的,
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
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
2.阴阳的相关
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
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对方而单独存在。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的过程。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
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
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治疗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阳胜利热,热者寒之,阴性则
寒,寒者热之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损,
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5.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
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
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五行的
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7.五行相
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
规律和次序:木生火、火
生: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
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 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
生”者为子。又称“母子关系”。五行相克: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
用。
规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以次相克,往复循环。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这种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生和相克互相结合, 以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
相互制约和化生,
生中有制:
没有克,事物会亢而为害;制中有生:没有生,万物无以化生。必须有生有克,相互为用,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
平衡和发展变化。相乘相侮1.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的顺序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侮,即欺
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制的异常变化。 水侮土,土侮木。
相侮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
8.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具体治法有:
滋水
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 养肝阴的方法。
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是指肾阳 称。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 胱、三焦。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髓、骨、女子胞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脉、脑、
1)心主血脉:是指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指通过培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
脏腑:内脏的总 脾、肺、肾。
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生理: 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病理:
2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
(2)心主神志;生理:精
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
1血脉空虚,脉虚无力。
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失眠、多 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 系密切。系统连属( 的“喜”有关。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
(3)心开窍于舌:
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 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 能状态。(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专业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