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上海特大暴雨模拟影响的分析
作者:阚煜;刘朝顺;乔枫雪;束炯;刘延安;丁杨
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联合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联合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联合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联合实验室,上海200241;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
来源:热带气象学报 ISSN:1004-4965 年:2017 卷:033 期:003 页码:399-414 页数:16
中图分类:P426.61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WRF模式;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暴雨;上海
摘要: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3.5,采用36、12和4km三重嵌套,在积云参数化方案为BMJ条件下,选用WSM5、WSM6和Lin三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发生在上海地区的两次典型特大暴雨(简称“0913”和“0825”)进行模拟试验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上海暴雨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案总体上都较好地模拟出两次特大暴雨过程,但在降水落区、降水中
心、降水强度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再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站的实测雨量以及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结合K指数、相对湿度、垂直速度和涡度散度等物理诊断量,从降水落区、降水中心和降水强度等方面对三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通过对三种方案主要参数的比较以及三种方案模拟的冰、雪、霰粒子混合比的垂直廓线对相应的模拟结果进行解释.结果显示:WSM5微物理方案能更好地模拟出强降水的范围,其模拟的降水量较实测偏大;WSM6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略有偏移,降水量偏小;Lin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偏移较大.
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上海特大暴雨模拟影响的分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