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
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产过程中,凭借 经验 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为 刺激泛化。
3、斯金纳认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行为 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4、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包括信息流和 控制结构 。
5、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 发现学习 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6、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 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三、简答题:
1、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成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没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四、论述题:
1、试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谈谈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2)教学观
布鲁纳强调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试述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
习者原有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的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实质在于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知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他认为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而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4)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学校利用评“三好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发挥() 的作用。 A、认知的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期待的内驱力 2、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这是利用了()。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性强化 D负强化 3、关于学习动机,班杜拉提出了()理论。
A、自我效能感 B、成败归因 C、需要层次 D、成就动机
4、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而努力学习,这些动机属于()。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近景的间接性动机 C、远景的直接性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5、根据成败归因理论, ()是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A、能力 B、努力 巳任务难度 D、运气。
6、一般情况下,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的任务。 A、10% B、50% C、70% D、90% 二、填空题:
1、学习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 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3、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 诱因 。
4、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三、简答题:
1、简述耶克斯一多得森定律的主要观点。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论述题:
1、试联系实际分析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商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观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进入更高层次以至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观。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分析成败归因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
成败归因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成败归因理论启发教师要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一、单项选择题:
1、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这是一种 ()。
A、负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2、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是() 的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理论 D、关系转换理论 3、下列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中,属于现代迁移理论的是 () 。
A、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理论 D、关系转换理论 二、填空题:
1、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是典型的学习迁移现象。
2、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1、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
(1)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4)此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简述早期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早期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 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2)共同要素说的基本观点。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作用,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关系转换理论的基本观点。格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属于()。
A、 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操作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2、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来学习“鲸”这种动物,进行的是 () 。 A、上位学习 B、总括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在讲果实的概念时,除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外,还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子、棉籽等),这是利用了()。A、反例 B、变式 C、抽象 D、概括
5、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 。 A、正加速型 B、零加速型 C、负加速型 D、倒“U”型 二、填空题:
1、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与表象两种水平。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 概念学为基础。
4、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5、晚上睡觉前背诵的材料,往往记忆效果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倒摄抑制比较少的缘故。 三、简答题:
3、遗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对遗忘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流派:
(1)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2)干扰说: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
(4)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即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活动的热练操作中,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 A、体操 B、打球 C、做实验 D、做数学题
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这是 ()阶段的动作特点。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3、心智技能形成中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可以合称为 () 阶段。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仿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二、填空题:
l、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三、简答题:
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2、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哪几个阶段?
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 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操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曲线会表现出哪些共同特点?
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四、论述题:
试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联系实际(略)
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即对认知的认知,在心理学上称为()。 A、认知策略 B、认知能力 C、基本认知 D、元认知
2、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是利用() 的方法。A、生成性学习 B、视觉想像 C、记忆术 D、元认知监视
3、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这是一种() 。
A、交互式教学 B、合作学习 C、完形训练 D、程序化训练 4、下列学习策略中,() 属于元认知策略。A、画线 B、计划策略 C、组织策略 D、列提纲 5、学生在记圆周率3.14159时,用“山颠一寺一壶酒”来记,这是利用了 ()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调节策略 二、填空题:
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学习策略。
2、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3、学习策略训练的指导教学模式主要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有哪些特征?
(第二章)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略)
2、学习策略训练主要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三章)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3、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哪些方面?
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四、论述题: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试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A、记忆术;例(略)B、做笔记:例(略)C、提问:例(略)D、生成性学习:例(略)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例(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单项选择题:
l、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低智商可能具有创造性。.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这是()。
A、头脑风暴训练 B、推测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是()。 A、头脑风暴训练 B、推测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二、填空题:
1、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 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2、所谓问题就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 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问题解决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点,它们是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6、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定势与功能固着。 三、简答题:
2、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哪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四、论述题
举例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措施有:(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例略)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 。
A、他律阶段 B、无道德规则阶段 C、自律阶段 D、独立阶段
2、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3、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二、填空题:
l、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4、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5、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6、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态度的实质?
态度的实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有: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如何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单项选择题:
1、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救,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在这里运用了行为改变中的()方法。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2、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消一个愉快刺激。这是 ()方法的运用。 A、代币奖励法 B、示范法 C、强化法 D、惩罚法 3、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这种行为属于 () 。 A、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B、恐怖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二、填空题: 1、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可以把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
2、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
(1)具有生命的活力(2)积极的内心体验(3)良好的社会适应(4)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六条:(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简述抑郁症的特征。
(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采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4、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学校的统考。(2)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3)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 (4)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5)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 四、论述题
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何应用代币奖励法改变学生的行为?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需联系实际来举例)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的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的()。
A、行为目标 B、认知目标 C、情感目标 D、动作技能目标
2、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等层次的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的()。A、行为目标 B、认知目标 C、情感目标 D、动作技能目标
3、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等层次的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的 ()。
A、行为目标 B、认知目标 C、情感目标 D、动作技能目标 二、填空题:
1、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2、所谓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3、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 4、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其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5、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目标的陈述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
6、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答的假设、检验自己的假设、得出结论。三、简答题:
1、个别化教学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2、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什么特征?
(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3、教学媒体选择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1)教学情景(如全班、小组和自学);(2)学生学习特点(如阅读、非阅读、视听偏好);
(3)教学目标性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4)教学媒体的特性(如静止图像、动画、文字、口语)等方面的因素。
4、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哪些优越性?
(1)首先是交互性,即人机对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路径、学习内容等。 (2)其次是即时反馈。(3)第三是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4)第四是自定步调等。 5、指导教学包括哪些主要活动?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指导教学法设计教学。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教学目标;在充足而连续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监控学生的表现;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由于在这种教学策略中,由教师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控制教学进度,设计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教学的因素,这些活动可以被看做是教授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框架,与我国传统讲授教学相一致。(联系实际略)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发现教学法设计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四项原则。(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联系实际略)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中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是( )的结果。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2、以下( ) 纪律包括了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3、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形成 ( )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里的人际交往 D、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