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年中,四人在梁稳根家乡涟源茅塘乡道童村创办“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租用村委会一栋三层简陋房屋,扬起了创业之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难是资金:当时,他们都是刚参加工作,没有个人积蓄;到银行、信用社贷款,既无资产抵押又无后门关系,贷款无门。四人只好硬着头皮去亲戚、朋友处东拼西借,凑了不到一万元,购了两台简单的油炉和一台鼓风机及少许原料,开始了生产。第二难是生产场地:他们先后联系的好几个地方,都对他们的作法不理解,甚至怀疑,无人肯租借,最好在梁稳根先生哥哥的帮助下解决了场地问题。第三难是生产资料,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国家计划供应,他们第一炉熔炼的产品没出炉,燃料就用尽,最后是在市委书记的支持下,批了50公斤柴油才渡过了难关。第四难是生产技术,第一次产品销售出去之后,他们渡日如年的等待货款回笼,最后等到的是一封电报:“贵厂产品气孔多,流动性差,不能使用,拒绝付款”,这无疑是在他们头上响起的晴天霹雳,将他们击倒在地,但大家咬紧牙关,勇敢地站了起来。但他们汲取了上次的教训,请了翟登科教授作技术指导,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
二、涟源时期的三级台阶及特点
第一台阶1986至1988年 涟源市茅塘乡焊接材料厂
规模:500平方米的厂房,10余人,单一产品(HL105焊料),86年产值10万元、88年100万元;
管理:没有区分岗位、职责,缺乏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台阶1988年至1991年 (88年由道童村迁至茅塘乡,更名为“涟源市特种焊接材料厂”)
规模:征地3亩,建800平方米的厂房,100余人,产品系列化(HL105、801、841,HS221,DJ—01低银钎料等),91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
管理:开始制度化建设,设置岗位职责,出现专业化分工,有了岗位角色。
第三台阶1991年至1993年 (91年由茅塘乡迁至涟源市,更名为“湖南省中联集团有限公司”)
规模:征地53亩(收购原涟源国营畜牧农场,28名国有工人进入中联工作,开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先河),建厂房1万平米,员工超1千多人,产品多元化(焊料、触媒、人造金钢石、压机),93年产值过亿元;
管理:严格的科学化管理,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企业。1993年,梁稳根先生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务执委与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委;93年全国十五位杰出青年企业家,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三、涟源时期的经验
当第一次收到6万余元货款,他们将钱抛向空中,呼喊着“我们打过长江了!我们打过长江啦!”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鼓起了他们的冲天干劲,促使他们加快了实现中联梦想的步伐。
经验之一: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
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成果并迅速把成果转化为产品。
中联创立之初,就不惜血本,抽出资金成立“新材料研究所”,并与一些科研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十多名专家、学者担任常年技术顾问,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试验,这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少见。与此同时,不断改良设备和工艺,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这一做法为企业赢得了强大的生命力。80年代,西方工业国研制的低银焊料广泛用于电子、家用电器及装璜业,市场效益良好。中联研制的DJ—01低银焊料,在国内首次将稀土元素用于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取代银基焊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贵金属白银,而且为用户降低了成本,还可替代进口产品,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经验之二:敏锐地把握市场,以“研制一代、试制一代、投产一代”的模式,坚持“当年研制、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确保高速发展。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只有赢得市场的表睐,才能立于不败。第一个产品HL—105焊料成功后,不到一年,就开发了HL—801、HL—841铜基焊料,并获得湖南省优秀新产品奖;88年又攻下了技术难度大、工艺性能要求高的HS—221焊料,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1990年,世界人造金钢石生产大国——苏联解体,市场上产品出现较大缺口,中联即着手投资建触媒厂,组织专门队伍反复研究试验,迅速推出产品,随后又组建人造金钢石厂与人造金钢石压机厂,赢得了市场,使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经验之三:以高科技特色宣传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中联集团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这是中联多次所作公司简介开头的第一句话。中联从成立起就一直把自己看做一个高科技企业,并在创业的十多的中一直坚持这一特点,也较好地利用了这一特点。
中联的第一个产品HL—105焊料,成功地推向市场后,立即向湖南省科委申报,获得了省优秀新产品奖,接着将系列焊接材料向国家科委申报“星火计划”项目,91年产品获得国家“七。五”星火银奖,并在泰国曼谷出口商品博览会了获“泰王环”金奖。第二代触媒SCW—4稀土低钴触媒获“湖南省科技新产品”证书及“94湖南省科技创新金奖”等。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得,对于宣传产品起了重要作用,使客户对公司产品质量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赢得了客户也赢得了市场。
经验之四:低境界
99年,公司高层领导在三亚的董事会上,对过去进行总结,提出了“低境界”问题。
其一,地域的低境界。12年来先后5次迁“都”,平均两年一次改变经营、指挥场所,极大地浪费了公司资源。同时,长期偏居一隅造成的交通、信息、人才障碍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涟源是湘中一个不发达小县,缺乏工业发展的各项条件,更缺乏人才,创业之初,选择茅塘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九十年代初取得了成功,成为湖南及至全国的观念创新者和经营规模领先者之后,没有选择大的中心城市作为发展基地,而是留在涟源八年,沉醉于“产值过亿,规模全地区
最大”的光环之中,错失了机会。这期间,海尔、春兰等悄然崛起,将目光瞄准富有广阔前景的新兴行业,利用短短几年时间超过了我们。将自身远大的目标置于相对恶劣的地域环境中所留给我们的教训极其深刻与沉痛!
其二,产品开发的低境界。中联创立之初,因为主要创始人所学均为金属材料,故进入了该行业,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没有进行科学分析。在随后的经营中,在产品的选择上,始终受到短期利益的诱导,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缺乏长远目光,忽视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直忙于频繁地开发市场容量有限、技术含量有限的新产品,致使公司规模受到严重制约,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育,也使公司无暇顾及更高更远的目标。
其三,用人的低境界。受地域的限制,公司人力资源处于严重的缺乏状态,而公司高层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分计较人才成本,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用人、养人、留人的机制与环境。使得中联人的自我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公司难以形成高效率。用人的低境界使公司在相当长时间内没能进入高速发展期,其影响深远,以至今天我们还不得不为此牺牲发展速度,还必须后退一步努力补救人力资源工作方面的缺陷,以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
其四,管理的低境界。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我们离现代化企业集团的要求及自身目标的差距较之有形的规模差距更为明显和突出。整个企业欠缺计划性,未能找到企业管理规律性的东西。首先由于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局限,高层经理人员没有周密的中、短期计划,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