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实验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新的活力,以往沉闷、程式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活”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极力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地实践中得到发展。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片面化、表象化的理解,课堂的“活”呈现出的是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看学生的活动量大了,活动形式多了,可收效却不明显。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游离于浅层次的思考上,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不能去灵活运用。课堂上,“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近些年来,我县积极推进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不能得到最优化的结合,实际的课堂效率提高不显著。许多学生“课上热闹,可是测试起来成绩却不理想”,对此,教师困惑不已。为了应付当前考试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重蹈覆辙,挤占、挪用其它时间,为学生补习。于是,串讲串问,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在“补习”中死灰复燃。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这种不和谐现象,势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让我们不得不去再次地解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求解决的方法。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本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研究就是旨在以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为着力点,通过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从中分析出影响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率学习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去寻求对策,探索出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率学习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依据
1、以有效教学的理念为基础。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 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2、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
主体性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的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三、研究目标
1.梳理国内外有关“少教多学”的研究成果,对其中与自身教学联系相对紧密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验,丰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升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2.通过对“少教多学”理论的阐述,构建“少教多学”的原则,从中发现教学的行为策略,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练出更适合学生需要的“少教多学”
的教学策略、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
3.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培训、指导及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探索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 4.总结有关“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研究结论,丰富国内相关研究的内容,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研究内容 1、“少教”就是把语文最重要的核心教给学生,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 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即让学生学会学习。 2、“多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二,即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七、八、九三个年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有关”少教多学”的研究资料主要见于各种相关的谈话与学术文章中,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通过网络等检索手段,查询、收集、分析、整 理和归纳有关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研究的基础和样本。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启发和指导下,对中小学语文学科各种类型的“少教多学”课堂 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 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和可借鉴性,特别是学习杜郎口的教学模式。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 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引导、改进和 评价自己的决定与行动。参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不断改进“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5.比较研究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可以取长补短,获得可靠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比较研究包括: 比较、 借鉴新加坡 “少教多学” 教育改革的经验,对我国语文教学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少教多学”进行比较研究。
6.实践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可资利用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策略
(一)意识先行——师生准备阶段
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间个别谈话以及阶段考查,发现不少学生上课学得死,不
会权宜,不懂应变;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存在着严重的思维惰性;课前或课外,如果老师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部分学生就会无所事事;学生学不得法,学得苦,学得累,常常费时长,收效微,学习效果不理想。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已迫在眉睫。
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和讨论,确定了学生语文学习中最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从2012年秋学期起,课题组每一成员首先对本课题名称的关键词的界定达成共识,尤其明确了“少教多学”应达到的. 要求。
在实践研究之前,课题组通过集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了庞维国博士编著的《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这本专著的概要。通过学习,我们明确到,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同时,课题组集中或自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魏勇的《用思想点燃课堂》的相关内容,圈圈画画,并作适当的摘抄。而且,课题组成员自觉地阅读《湖北教育》、《人民教育》、《教育艺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教育教学杂志。学习跟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观点、先行的方法,博采众长,汲取营养。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为了弄清语文课堂中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因素,特设计了《万密斋中学语文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从学生方面入手,分别对全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语文课堂学习情况抽样问卷调查,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析出了课堂中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主要因素,并初步提出了解决和培养的策略。这也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方向和大内容。
(二)有序推进——课题研究阶段 1、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少教多学”初见成效。 为了深入开展《“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员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钻研业务,转变观念,更新教法,达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研教合一的目标,促进教师们教育教学的改进。
2012年11月27日,在黄冈市教科院黄建军主任、罗田县教研室闻学之主任的带领下,课题组一行到浠水县望城实验中学开展联校教研。上午,我校教师姚东峰在望城实验中学多媒体教室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议论文阅读教学研讨课,高超的讲课艺术、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肯定。下午,在望城实验中学会议室召开语文教学研讨会,望城实验中学的唐老师、市教科院黄建军主任等人就姚东峰老师的课进行了真诚且有指导性的评教工作,肯定了成绩,提出了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同时,黄主任就现阶段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及课题研究进行了悉心的专家指导,让与会老师都获益匪浅。
2013年4月11日,课题组成员观摩了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童悫灵、郑双两位老师所选课题是七年级下与方法研究》为主题进行的“同课异构”
册的文言文《孙权劝学》。童悫灵老师做到了“少教多学”,课堂上老师只是穿针引线的把每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在学生有疑问时老师能够旁敲侧击的予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