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审题-联想-课题类化)

(影响知识应用的一般因素:知识的领会水平、智力活动水平、问题性质) 二、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形成的三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模仿动作阶段; 3、动作的熟练阶段; (二)技能形成的标志 1、活动结构的改变;

2、活动速度加快,品质变优;

3、活动调节上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增强; 4、意识减弱;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集中注意策略

1、突出知觉的选择策略; 2、重复策略;

(二)获取与编码策略

1、理解策略;2、复数策略;3、联想策略;4、语义和表象策略。 (三)储存和组织策略 (四)再认和回忆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的内涵

1、元认知知识: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元认知体验。 3、元认知监控。

(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1、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获得; 2、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3、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时间的管理:1、统筹安排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设置:1、注意调节自然条件;2、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四)学习工具的利用。

- 21 -

(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利用教师的帮助及同学间的合作。 四、学习策略训练 (一)途径:

1、集中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智力训练);

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最佳途径); (二)学科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分解性原则; 2、练习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4、迁移性原则。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的情境性;2、目标的指向性;3、认知的操作性。 (二)问题解决的类型:

1、常规性问题解决:有固定答案 2、创造性问题解决:无固定答案 (三)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模式 1、桑代克的试误说; 2、苛勒的顿悟说;

3、杜威的五部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 4、约翰逊的三阶段模式:准备-生成-判断。 5、奥苏泊尔的四阶段模式: ⑴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⑵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 ⑶填补空隙; ⑷检验;

6、格拉斯的四阶段模式 ⑴形成问题初始表征; ⑵制定问题解决计划; ⑶重构问题表征;

⑷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7、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

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评价当前状态。 8、瓦拉斯的“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 22 -

2、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 3、知识经验; 4、认知策略; 5、心理定势; 6、功能固着; 7、酝酿效应;

8、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雷达的发明与蝙蝠)

9、情绪和动机状态: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智商高,创造力不一定高,而创造力高的人,智商也较高。

(二)创造性的评定原则:

一致性;多样性;适用性(年龄适用性、专业适用性) (三)创造性培养原则:

协同性;主体性;活动性;整体性;兴趣性。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1、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性教育; 2、创造人格的培养;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法,奥斯本提出)、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

4、创造方法的培养;

第十章、品德心理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最重要标志); 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结晶,是品德内化的标志! 二、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 0-4岁:前道德阶段;

4-8岁: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8-12岁: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 其阶段性表现为:

2-5岁:自我中心 ; 6-8岁:权威; 8-10岁:可逆; 10-12岁:公正。(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 23 -

三、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习惯; 四、品德的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1、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确立。

2、学生对道德认识的掌握,通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三个时期:无道德信念时期(一、二年级或10岁前)-道德信念萌芽时期(三、四年级)-道德信念开始确立时期(五年级)。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1、道德情感的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想象的)、与道德伦理想联系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训练方法:

1. 角色扮演法; 2. 价值观辨析法; 3. 榜样引导法; 4. 行为强化法;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一)含义: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标准

1、奥尔波特从成熟人性的角度,认为心理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

2、马斯洛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者是“自我实现着”,即一切潜能都得以实现的人。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承受力, 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5、正常健康的交往;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四)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学习和升学压力导致过度焦虑;

- 24 -

2、人际交往中的心里矛盾与冲突;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里矛盾和冲突; 4、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 5、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任务:

1、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指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补救性教育:是指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恢复健康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平等尊重原则;4、艺术性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罗杰斯);6、保密性原则;7、坚持性原则;8、适应分别差异原则。

第十二章、课堂教学心理

一、课堂教学概述 (一)课堂教学模式:

1、一般模式:确定教学目的-选定教学方法-规定教学程序-确定教与学; 2、孔子:随行-讲学-问-答;

3、赫尔巴特: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4、凯洛夫: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类型

1、讲授式:课堂主体是教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2、启发式:自学-发疑-提问-释疑。 3、讨论式; 4、练习式★

工具性学科:语、数、外。

技能性学科:体育、音乐、美术。

⑴其缺点是练习量不易掌握,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⑵练习式的分类:

心智技能的练习:阅读、作文、计算技能; 动作技能的练习:体育技能、劳动技能;

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守时习惯。 5、自学式; 6、复习式:

⑴学期、学年开始的复习; ⑵经常性复习;

- 25 -

3nlr11eow8565ja3utx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