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古代的农业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

民众暴动的关系)。

3) 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4)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 概况

(一)、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集体劳作→以家庭为单位)原因:生产工具的变革)

(二)、精耕细作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在单位面积内的产量。

(三)、如何实现精耕细作(表现)

1) 农具

①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 ② 汉代

a. 牛耕普及和铁农具数量的上升

b. 出现的耧车、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曲柄锄、犁壁、大镰 ③ 唐代:曲辕犁(调节犁地的深浅程度) 2) 水利灌溉

a.战国: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 (郑国) b.汉代:关中地区的井渠法; 治理黄河 (王景) c.曹魏:人力翻车

d.隋唐五代:立井水车(提水灌溉)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 e.宋代:水转翻车 f.明清:风力水车 3) 耕作技术(农耕方法)

① 春秋战国:垄作法 ② 西汉:代田法

③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4) 耕作制度

a. 两汉:一年一熟

b. 唐宋:江南地区 一年两熟,稻麦轮作。

(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2)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均

田制P6、屯田、皇庄、王田)

(五)、小农经济

(1) 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 (生产力水平上升)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关系调整)→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2) 特点

分散性: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缺乏集约生产的改进动力。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 (3)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 积极方面

a.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b.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2) 消极方面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转型进步。

(六)、赋税徭役制度

1.秦汉:编户制

含义:把农民编入户籍,以此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 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2.隋唐: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a. 租: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b. 调: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c. 庸: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

间)。

3.唐中后期: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原因: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含义: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分别在夏秋两季征收。 4.明代: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

含义:把田赋、徭役以及杂税总为一条,按亩折算为白银征收。

(纳银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作用

a. 统一税制,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b. 赋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5.清代:摊丁入亩

含义:废除人头税,以家庭田产数目来确定纳税的数目。

作用:减轻地少或无地的农民的负担,税收的主要对象向地主转移。

备注:

在实行“摊丁入亩”的新政之前,老百姓向国家纳税是按照人头计量的。

比如说,张三家是地主家庭,他家有良田百余亩,而家庭人口就十个人,那么他在纳税的时候就需要缴纳十个人的人头税;

而李四是贫农,家中只有六亩薄田,勉强支撑三口人维持生计,在纳税的时候地方上才不管你有多少田地呢,必须按照三个人纳人头税。

这样一来,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官绅们缴纳的税款只是他们收入的九牛一毛,而贫苦大众却是把大半的收成交给了国家。

实行“摊丁入亩”新政后,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这个纳税政策类似于今天个人所得税,收入多的多交,收入少的少交,不够起征点的不交。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 ①奠基:两晋之际 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②开始南移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 ③完成 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原因

(1)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2) 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 (3) 古代王朝政治中心的南迁。

中国古代的农业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3)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4)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概况(一)、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nkko55smp77xpo5846y5ap1c1kz8f00qa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