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0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材料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
单项选择题
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广州建制之始。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世袭 B.他实际是南海郡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命,不享有封邑,所以D项说法是错误的。
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实现统一后的政治需要
C.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D.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正确答案:D
解析:分封制产生了很多诸侯。造成了后来诸侯争霸的局面,因此A项说法正确。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郡县制就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强化地方独立性,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制度改革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过错。下列改革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A.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以牵制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权大部收归中央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里 D.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正确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此项改革的用意是削弱宰相的相权,A、B两项是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力,C项是削弱中央将领军权,D项正是将相权分割的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
4.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①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②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③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传入中国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⑤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解析:北宋初期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不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传输的,排除⑤,故答案为D项。
5.“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古诗反映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正确答案:B 解析:诗文明确表达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一信息,与小农经济的特征相符,其余三项则不符合题意。
6.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缫(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正确答案:C 解析:材料所说的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7.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纳(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正确答案:B
解析: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涉及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其发达,故排除A项;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项;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福建的商品经济活跃。
8.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正确答案:C
解析:题意可以解释为国家当前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权利,不是迫切必行的,由于异族入侵,所以“国群自由”即国家的民族利益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民主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
9.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正确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可见反帝是明确的。新三民主义于1924.年提出,故材料中激进的反帝行为体现了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10.一幅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的照片于1937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这一照片的流传()。
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 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 C.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 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
正确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对上海的侵略,结合时间信息“1937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开展淞沪会战,因此照片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