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电缆敷设技术交底范本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缆敷设技术交底

1技术交底范围

XXX信号工程电缆敷设与防护施工。

2设计情况

2.1铁路数字电缆符合运基电函【2012】10号文件规定,仅限于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及电码化等必须使用数字信号电缆的信号设备使用。

2.2电化区段干线电缆必须严格按照设计采用铝护套信号电缆或数字信号电缆,支线电缆可采用综合护套电缆。计轴设备、应答器等应采用专用信号电缆。。

2.3站内信号楼至进站信号机采用站台沟和电缆槽防护。电缆埋深:站内贯通地线≥800mm电缆埋深≥700mm,区间(含进站~预告)路基边坡及农田地段贯通地线≥1300mm,电缆埋深≥1200mm,水田地段贯通地线≥1400mm电缆埋深≥1300mm。电缆穿越线路时,应采用钢管或混凝土管防护,过道电缆沟深度为道碴底层地面下≥400 mm,防护管两端各伸出轨枕≥500 mm,过道贯通地线另沟敷设。

2.4电缆防护根据设计交底和设计说明而定。

3施工准备 3.1作业准备

3.1.1防护用的过道钢管(PE管)、水泥槽已准备到位,桥上复合电缆槽已安装。

3.1.2高铁电缆敷设前,应严格按程序对土建等相关工程施工的接口、作业面验收交接,并检查是否符合下列进场条件:

(1)桥、隧、路基地段,同一区间的电缆槽及衔接部分的槽道已同步建成并贯通。 (2)同一区间预留的手孔(井)已完成,过轨管道与手孔(井)之间已连通,并预留钢丝保持管道畅通。

(3)桥、隧、路基地段,经过手孔、水沟、路堑、边坡到设备房电缆井的电缆槽、管道应贯通,并在路基、护坡形成前已完成。

1/11

(4)站台电缆槽及出口与相关通道同步建成并贯通;车站站台电缆槽至机械室电缆间的引入槽道(或防护钢管)已同步形成。

(5)电缆引入信号设备机房(包括电缆井、引入通道等)具备电缆敷设条件。 (6)桥梁上预留的锯齿孔、电缆槽用爬架滑道齐全。

3.1.3现场复测已完成,各设备标识已完成。电缆电气测试完成,电缆配盘完成,具备电缆敷设及防护的施工条件。

3.2材料要求

3.2.1核对电缆与预配的型号、规格、长度、数量是否一致。 3.2.3电缆已进行单盘测试,各项测试指标达到要求。

3.2.4电缆槽、电缆标准无破损,过道钢管采用热镀锌国标钢管并开喇叭口。

3.3人员配置

3.3.1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3.3.2作业队负责人 1人;作业队技术员 1人;安全防护员3-5人,信号工5-8人;劳务工挖沟按10~15米间距配置,最多不超过50人。

3.4机具准备

机具:稿撬、铲子、电镐、电缆架、钢棒、灰板、抹子、彩条布、口袋、水桶、灰桶、安全警示带、滑轮、钢锯、焊枪、封头胶、对讲机、头灯、小工具。

3.5技术准备

3.5.1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技术培训。

3.5.2既有线监管计划、施工计划已提报,已与电务、工务、通信、车务、供电等管理单位召开了施工协调会,已共同确认了电缆径路。

2/11

3.5.3既有线开挖过道钻铤方案已编制审核,并进行了技术交底。

4施工工艺和方法

4.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开挖过道→开挖电缆沟→电缆运抵现场→电缆敷设→沟槽清理→电缆防护→沟槽恢复→清理现场 4.2施工方法 4.2.1电缆型号选择

(1)电缆使用需符合设计规范,铁路数字电缆符合运基电函【2012】10号文件规定,仅限于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及电码化等必须使用数字信号电缆的信号设备使用;其他信号设备用电缆可根据与设备管理单位签订的技术协议书,采用非数字信号电缆,但需征得设计人员同意。

(2)电化区段干线电缆必须严格按照设计采用铝护套信号电缆或数字信号电缆,支线电缆可采用综合护套电缆。计轴设备、应答器等应采用专用信号电缆。 4.2.2电缆径路选择及电缆防护

(1)电缆径路选择:电缆径路必须选在铁路保护区内,优先选在铁路保护栅栏内,区间和正线的电缆径路选择在距线路中心2200 mm外。径路选择应满足相关两设备间距离较短,通过股道及障碍物较少,施工及维护方便,避开线路和其他建筑物的改、扩建处,避免在道岔的岔尖、辙叉心和钢轨接头处穿越股道,避免通过酸、碱、盐性等有化学腐蚀性物质地带。

(2)电缆径路应尽量保持直线,如有弯曲时,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非铠装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0倍;铠装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内屏蔽电缆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0倍。

(3)过道管优先选用硅芯管进行防护,电缆过道管为钢质时两端需处理成喇叭口,以减少对电缆造成伤害,如图4.2.2—1所示。

(4)站内信号楼至进站信号机采用站台沟和电缆槽防护。电缆埋深:站内贯通地线≥800mm电缆

3/11

埋 深≥700mm,区间(含进站~预告)路基边坡及农田地 图4.2.2—1 钢管两

端喇叭口

段贯通地线≥1300mm,电缆埋深≥1200mm,水田地段贯通地线≥1400mm电缆埋深≥1300mm。电缆穿越线路时,应采用钢管或混凝土管防护,过道电缆沟深度为道碴底层地面下≥400 mm,防护管两端各伸出轨枕≥500 mm,过道贯通地线另沟敷设。

(5)电缆径路原则上应按照定测和复测时选定的径路,遇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径路时,由施工

单位主管工程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和电务段配合人员共同确定。

图4.2.2—2 电缆埋设标

(6)电缆埋设标设置规定:

① 电缆转向、分支处埋设折角、分歧电缆标。

② 站内电缆径路上埋设50m 电缆标;区间埋设100m 电缆标。 ③ 电缆穿越障碍物应设电缆标、牌。

④ 穿越铁路、公路、河流两侧设置电缆标、牌。

⑤ 电缆地下接续处埋设电缆接续标。电缆埋设标如图4.2.2—2所示。

(7)防护用电缆槽选用混凝土电缆槽,桥上电缆槽使用复合材料电缆槽,不得使用钢槽。 (8)桥涵与地面的结合处应加强电缆的防护措施,引出部分全部“砌封”,电缆入地后,须用电缆槽防护5 米以上。桥涵电缆(外挂式除外)全程贯通式砖砌防护。

(9)电缆必须跨越过水沟敷设时,原则上采用“入地直埋”方式设计,否则,除采用钢管防护外,还应增设贯通式(砖砌)防护措施。

(10)室外沟盖板均按承重设计,施工完毕后,盖板缝隙用水泥封堵(直埋除外)。

(11)未设贯通地线,采用分散接地方式时,接地体应采用钢包铜或石墨,连接线采用电力电缆,连接方式采用焊接。箱盒内增设接地线端子,

4/11

用于地线连接、测试。

(12)当受地形限制必须采用电缆明槽防护时,必须用水泥对电缆槽进行全部包封死,其厚度不小于50mm,如图4.2.2—3所示。

(13)站台上电缆沟内信号电缆、其它系统电缆(特别是电力电缆)保持一定距离并隔开,与电力电缆的隔开距离不小于300mm。运转室至出站信号机的主干电缆除站台电缆沟外全部采用电缆槽防 图4.2.2—3 明槽包封

护,出站~预告段电缆,如沟深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电缆槽防护,槽盖顶面距地表面的距离不得少于300mm。对不能开挖地段(如档墙地段)经电务段同意可采用电缆槽明敷或砌砖,再用水泥砂浆连续防护,其防护层厚度不少于50mm。

(14)电缆屏蔽连接:按照《ZPW-2000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施工工艺》要求连接,电缆接地连接密封前必须经电务段派驻工地检查人员签认。

(15)电缆标和警示牌的制作优先采用玻璃钢材质等复合材料。

(16)在信号电缆标距顶部50mm内全部喷涂黄色反光漆。侧面应标明“信号”字样,相对侧面标明电缆埋深(如为电缆接续标,则标明“接续”字样,隧道内接续标由电务段提供反光接续标,由施工单位进行安装),柱顶用箭头标明电缆走向。

(17)站内干线电缆原则不接续,必须接续时采用冷封型电缆地下接续对接方式,接续全部采用免维护地中电缆盒(优先选用透明),在图纸上标明地下接头的准确坐标。电缆地下接头点距热力、煤气、燃料管道不应小于2 m。当小于2 m时应有防护措施。电缆地下接头时,电缆的备用量不得小于2 m,于两端环S型备用。电缆的地下接头应水平放置,接头两端各300 mm内不得弯曲,并应设电缆槽防护,防护长度不得小于1 m。雨、雪天不得进行电缆地下接续,以免潮气侵入影响其电气性能。电缆地下接头完毕,应及时进行芯线导通和对地、线间绝缘阻值的测试,如实填写电缆地下接续质量记录。

(18)当两站间站联电缆长度超过5Km时,应每隔3Km左右(靠近通过信号点)设置地上接续盒,并设置屏蔽地线。

(19)电缆隐蔽工程在敷设电缆前须经施工监理、电务段检查人员检查签认,确保电缆沟深度符合要求(设备初验时提供给电务段,否则不予验收)。

(20)电缆严格按设计敷设,中转级数不超过三个电缆盒,不得用短电缆接续替换长电缆,不准随意增加接续处所(接续和做盒),电缆在300米内不准接续,非设计接续由双方

5/11

电缆敷设技术交底范本

电缆敷设技术交底1技术交底范围XXX信号工程电缆敷设与防护施工。2设计情况2.1铁路数字电缆符合运基电函【2012】10号文件规定,仅限于ZPW-2000系列轨道电路及电码化等必须使用数字信号电缆的信号设备使用。2.2电化区段干线电缆必须严格按照设计采用铝护套信号电缆或数字信号电缆,支线电缆可采用综合护套电缆。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n8uv4w58d1j03v4iv5u208bi780fr00a5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