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 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为我市“5+2 ”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 如何将 文化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做强?特别是在我市如火如荼创建 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区进程中,如何加快转型 升级步伐、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使之 成为富民强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发挥优势、高点起步、 开放创新、 绿色崛起”宏伟目标, 是摆在我市面前现实而紧迫 的课题。
一、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点 学习考察期间,考察团成员先后考察了集儒、道、佛三 教于一体的中卫高庙,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景观的沙坡 头,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颇具鬼斧神工的贺兰 山岩画,还有自然奇观平罗沙湖。一路走来,细细品味,让 考察团成员对塞上江南 — 宁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全新 的认识。
(一)以文化旅游融合为助力,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 节相统一的发展机制。 宁夏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步 伐,不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效的 市场调节机制。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快旅游行政管理改革 步伐,建立调控更加有力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
(二)以景区整合为抓手,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在科 学布局、 合理规划的基础上, 对宁夏现有景区景点进行整合, 形成规模大、系列全、品质高、配套完善的景区,在凸显黄 河特色、回族风情、红色军旅、丝绸之路、神奇西夏、生态 文明上
1
出品牌、出效应。
(三)以特色旅游为亮点,增强旅游的文化魅力。 围绕 “黄河金岸”建设,整合老景区,开发新景区。利用四通八达 的公路交通网络,点、线、块相结合,设计适应不同消费人 群需求的产品和线路, 向海内外游客全面展示“塞上江南新天 府”的风采。
(四)以全面立体发展为战略,做好文化旅游的深度策 划。 扩大与兄弟省、市、自治区间的旅游合作,建立资源优 势互补、客源相互输送、线路合理延伸的合作机制,加强与 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的旅游合 作,共同打造“大河套”文化旅游区。
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与宁夏相比,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更具有得天独厚地 优势。享誉世界的 ** 山庄、皇家外庙;被誉为花的世界、林 的海洋、 水的源头、 云的故乡的坝上森林草原; 具有“万里长 城、金山独秀”美誉的长城。 这享誉中外的名胜美景, 与独特 的红山文化、 契丹文化、 山庄文化以及皇家文化、 佛教文化、 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让
** 这座历史文
化名城具有了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市 不断开发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服务业当做主导产业培育, 持续加大旅游项目投入力度,旅游设施逐渐完善,旅游交通 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旅游人数逐年递增。 2012 年我市接待 中外游客首次突破 2000 万人次, 达到 2010 万人次,同比增 长 18% ;实现旅游收入 162 亿元,同比增长 28.6% ,我市 正在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 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
(一)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门票经济”在旅游收入中占主 导。 市区旅游主要集中在 **山庄及周围寺庙,旅游方式以观 光游为主,游客参与性娱乐项目稀缺,形成的经济效益主要 来源于门票收入, 而且游客来过以后, 很少再有“回头客”。新 近打造的《 ** 王朝》和《 ** 梦华》两台大型实景演出,虽然 结束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历史,但游客多集中在 7--9 月份三个月,其余几个月上座率不足三成。
(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一房难求”成为重大制 约。 目前,全市目前拥有星级旅游饭店 34 家,各类社会宾 馆
1600 余家,总床位 4.7 万余张。由于我市旅游受季节性 限制,
春秋冬三季饭店宾馆入住率不高,但是在夏季旅游旺 季预定宾馆却成为最大难题, 出现了“一房难求”的尴尬局面。 此外,景区的配套设施不甚健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陈旧落 后,景区景点缺乏精细化和 ** 地域文化色彩,很难给游客留 下深刻的印象。
(三)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粗放, “小散乱弱”成为市场乱 象。周边景区规模小、 分布散、 距离远, 旅游市场管理粗放, 景区科学、系统管理体系不健全,导游拉客、倒客现象时有 发生。旅游纪念品质量不高,设计创新不足,没有成型的、 有规模的、彰显 ** 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投放市场,造成了产 业链的脱节。个别饭店接待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低下。
(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滞后, “文化品牌”尚未形成。一 些地区一哄而起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不够、创意不足,导 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