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空中(一)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星空中(一)》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本课通过学生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后,展开对模型的观察,绘制观察的图形,进行比较与解释,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前五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月球、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太阳系等内容,本课开始学生的目光从太阳系引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开始认识星座。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对星座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十二星座的名称与神话。但对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却知之甚少。本课通过学生建构北斗七星的模型活动,发现规律。再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观察星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天文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可以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科学探究目标
1.制作星座模型,借助模型绘制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
2.通过观察和比较小组的图形,对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建立模型开展探究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观察星座的必要性。 3.发展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
1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宇宙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星空也将有新的认识。 2.利用星空软件观测星座,感受科技的先进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星空的兴趣。
难点:制作星座模型,运用模型开展活动,对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视频资料、星空软件、PPT课件等
学生:图纸1张、泡沫板1块(或纸板1块;)超轻黏土若干(或者橡皮泥)、竹签7根(从1-7号,依次是7.5厘米、6厘米、7.5厘米、8.5厘米、13.5厘米、13.5厘米、7厘米)、白纸4张、直尺1把等。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2009年国际天文年视频3分钟左右;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PPT课件]
1.刚才,我们观看了2009年国际天文年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星空中》(一)。 2.谈话导入;
茫茫星空,群星璀璨,PPT中是满天的星星,我们来认识星空,你有困难吗?(预设:学生会说到整个星空太大,最好是运用星座来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从星座认识开始,逐步认识星空;)
二、探索:了解星座,建立星座模型;(预设20分钟) (一)了解星座;
[材料准备:PPT课件星座图片] 1.对于星座,你们了解哪些内容?
2
预设: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说一说,然后老师出示星座图片。 2.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材料准备:泡沫板1块、长短不同的竹签若干、超轻黏土若干、图纸1张、卡纸4张、直尺1把、]
1.出示PPT,认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显著的标志。
2.利用泡沫板、竹签、超轻黏土、图纸等,在泡沫板上建一个北斗七星模型。 3.完成模型以后,把模型放在课桌的中间,每组4名同学,各选择一个方向,观察7个点,把你看到的图形,先用笔依次描在纸上,然后把1-7个点依次用直尺连起来。
4.比较你们观察到的图形,小组内交流你们的发现。 三、研讨:梳理信息,建立星座概念;(预设10分钟)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预设:7颗星之间的间距不同;
我们小组从四个方向观察,画出来的图形不同; 2.这些信息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预设:7颗星的间距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竹签的长短可能是在宇宙空间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北斗七星的图形是我们从地球上这个角度看过去的图形,从宇宙其他角度看,这7颗星的形状会不同。…… (老师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多说一说。) 3.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什么是星座呢?
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