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有效控制作业场所和生产过程中物和环境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评价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确保职工的安全健康与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活动中危险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活动。 3 相关文件和术语 3.1 相关文件
3.1.1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3.1.2 原冶金部《冶金企业危险源(点)分级控制和管理暂行办法》 3.2 术语
3.2.1 危险源(点)是指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死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部位和管理部位。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4.1.1 危险源识别按作业场所、设备、岗位进行辨识,并结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和资料、询问和访谈等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4.1.2 危险源辨识条件
4.1.2.1 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紧急态:指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
4.1.2.2 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
4.1.2.3 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
4.1.2.4 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4.1.3 危险源辨识依据
4.1.3.1 有发生爆炸危险的场所; 4.1.3.2 提升系统有危险的场所; 4.1.3.3 有被车辆伤害的场所; 4.1.3.4 有高空坠落危险的场所; 4.1.3.5 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场所;
4.1.3.6 有烧伤、烫伤危险的场所;
4.1.3.7 有烧伤、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 4.1.3.8 有落物、飞溅、滑坡、坍塌、压埋、淹溺等危险的场所;
4.1.3.9 有被碾、绞、挂、夹、刺和撞击等危险的场所; 4.1.3.10 其它容易致人伤害的场所。 4.2 风险评价方法
4.2.1 风险评价方法采用“危险指数评价法”。 4.2.2 判定准则
4.2.2.1 危险性指数大于320的,确定为A级;
4.2.2.2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160,但小于等于320的,确定为B级;
4.2.2.3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70,但小于等于159的,确定为C级;
4.2.2.4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20,但小于等于69的,确定为D级;
4.2.2.5 危险性指数小于20的,危险性不大,不列入等级。 4.2.3 判定方法:
作业危险性是下列三个因素的乘积: 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E; 事故的可能后果----C;
危险指数----W=L×E×C
4.2.3.1 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L 完全预料到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能 意外,很少可能 可以设想,但极少可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上不可能
4.2.3.2 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态(E)
E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每周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每月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每年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极难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4.2.3.3 事故的可能后果(C)
数 值 10 6 3 2 1 0.5 数 值 10 6 3 1 0.5 0.2 0.1 现 象 大灾难 灾难 非常严重 严重 重大 较大 引人注目
可 能 后 果 多人死亡 数人死亡 一人死亡 严重致残 手足轻伤 受伤较重 轻伤 数 值 100 40 15 7 6 3 1 4.2.3.4 危险指数评价(W) W >320 160-320 70-159 20-69 <20
4.3 风险控制
4.3.1 风险控制原则: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在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的潜在的严重程度),将使用个体防护措施做为最后的手段。
4.3.2 A级危险源
评 价 极危险 高度危险 很危险 可能危险 危险源等级 A B C D 不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