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5)
一、学科概况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而重点研究三至六岁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体智德美全面发展问题。
我国学前教育学科创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形成学科的雏形,近20年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二、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教育部门管理人员及高层次的社会工作者。本专业的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事业心,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技术,身心健康,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研究方向
A、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B、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本专业为全日制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修满41个学分。第一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在第四学期内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第五至第六学期撰写学位论文并答辩。
五、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对研究生的指导以导师为主,学科集体共同负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集体的作用。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要求研究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目、文献,认真参加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练好基本功,鼓励学术上的创造性。力求使研究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必须学完全部课程,考试成绩优良,中期筛选合格,并完成社会实践,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选题应有前沿性或学术价值,关注学前教育领域发展的新动向。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经组织有关专家评审、答辩符合要求后,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 编号 开课 学期 周 学 时 总 学 时 学 分 任课教师 姓名及职称 是 否 学位课 公 必 修 共 课 课 选修课 政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理论课 马列经典选读 第一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研究慨论 021121 一 0211202 0211204 一、二 4 0220201 0241201 二 一 4 2 160 80 40 2 2 外语学院 数信学院 学位课 4 80 3 政法学院 学位课 3 王嘉毅 教 授 学位课 焦瑶光 副教授 基础 教育学原理 理论课 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理论 必 专 业 课 选 幼儿健康教育研究 0260213 四 2 40 修 课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评价实践研究 比较学前教育专题研究 儿童发展评价与研究 儿童社会学 SPSS应用基础 儿童游戏研究 幼儿教育论著选读 0241203 0251204 0251205 0251206 0251207 0250208 0250209 0241210 0251211 0260212 二 二 三 三 四 三 三 二 四 三 2 2 2 2 2 2 2 2 2 2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0241202 一 2 40 3 学位课 刘旭东 副教授 3 万明钢 教 授 学位课 2 郑 名 副教授 学位课 2 魏新民 副教授 学位课 2 魏新民 副教授 学位课 2 魏新民 副教授 学位课 2 郑 名 副教授 学位课 2 王冬兰 副教授 学位课 2 周爱宝 教 授 学位课 2 郑 名 副教授 2 陈小娟 副教授 2 谢秀莲 副教授 马以念 教 授 否 否 否 修 学前教育研究动态 郑 名 副教授 课 教学 教育社会学 0260215 四 40 2 李谨瑜 副教授 实践 0260214 四 40 1 魏新民 副教授 否 总学分
41 - 82 -
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理论 课程编号:0251204 学 分:2 总学时数:40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郑 名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儿童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儿童发展的概述 二、儿童发展的模式 三、儿童发展的趋势 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 五、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发展 第三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第二单元 儿童认知发展与研究 第四章 皮亚杰理论的进展
一、对皮亚杰认知理论的质疑
二、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结合 第五章 婴儿认知发展研究 一、婴儿研究的特殊性 二、对婴儿视听的研究 三、婴儿研究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研究 一、对个人认知的研究
二、对人们双边关系认知的研究
三、对社团内部或社团之间关系认知的研究 第三单元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研究 第七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一、性别类型与性别角色的发展理论 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