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主观题考点汇总
一 如何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
1,教育观念的改变 : 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3,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会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
4,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的学习。 二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教育技术
3,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 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4,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四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的作用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交流,创造 五,教育与社会人口的作用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的规模 2,人口的结构决定着教育的结构 3,人口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
2,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
精品文档
六,制度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
1,哲学观2,人性假设3,教育价值观4,理想人格 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3,文化传统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 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7,在参加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八,教师的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
1,师德素养2,能力素养3,心理素养4,知识素养 九,教师的职业素质
1,教师的职业理想2,教师的职业责任3,教师的职业态度4,教师的职业纪律5,教师的职业技能6,教师的职业良心7,教师的职业作风8,教师的职业荣誉 十,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
2,教师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的推动者
3,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教师的地位
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 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长期性2,复杂性3,创造性4,示范性5,群体与个体的统一性 十三,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十四,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受教育的权利2,受尊重的权利3,安全的权利4,生存的权利 十五,现代的学生观
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十六,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学生观
1,学生是人2,学生是有潜力的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十七,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十八,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的关系2,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
精品文档
十九,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题的组织环境) 二十,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学相长(教育关系)2,理解宽容(心理关系)3,民主平等(社会关系)4,尊师爱生(人际关系)
二十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1,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
3,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教育民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二十二,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二十三,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3,多元智力理论(加德那)4,三元智理论(斯腾伯格)
二十四,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内容的转变4,课程实施的转变5,课程评价的转变6,课程管理的转变 二十五,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1,观念的转变2,方式的转变3,评价的转变4,管理的转变5,结构的转变 二十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 二十六,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础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5,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十七,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二十八,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 二十九,教学设计的原则
1,程序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 三十,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时间的设计4,教学措施的设计5,教学评价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