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课时对点练习: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与成语“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C.宗法制 答案 A

解析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答案 A

解析 “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故A项正确。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答案 A

解析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意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

4.《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官吏们凭借权力与民争利,加剧了土地兼并和社会财富的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私田制 D.公田制 答案 B

解析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

B.分封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

B.社会经济凋敝 D.社会道德衰败

6.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根源是( )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答案 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产生大量流民与无主荒地,曹魏屯田制、南朝宋占山令、北魏均田制均是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再分给农民耕种,故B项正确。

7.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 )

A.农户缴纳的赋税 C.地主缴纳的赋税 答案 A

解析 农户缴纳的赋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来源,也是封建统治者重视和支持自耕农的主要原因,故选A。B、C、D都不是主要的来源。

8.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后世为天下者,不为井田,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 A.社会秩序安定 C.推行均田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体现的是土地兼并扩大了贫富差距,故选B项。

9.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村社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的关键信息“佃之”“所得各居其半”可以判断,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10.某地出土的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B.争取到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 C.减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佃农的地租剥削已经非常轻

B.手工业者缴纳的赋税 D.商人缴纳的赋税

B.土地兼并严重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B.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解析 明代租佃关系发展,佃农的地位提高,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但佃农的地租剥削仍很沉重,D项错误,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1.《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适应这一状况,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从而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12.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议论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井田制遭到破坏 B.均田制的实施 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的“王安石”可知这是宋代,材料中的现象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宋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D项正确。

1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 B

解析 土地的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兼并之徒”到“田主”表明土地兼并得到认可,故B项正确。 14.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 D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可知材料强调商品经济对租佃关系的影响,故选D项。

15.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年份 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净增数

材料二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期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地户,谓之铁脚诡……又以中原田多荒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初命诸将屯兵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制屯田,以都司统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明会典》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找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3)应怎样评价朱元璋上述措施的作用?这些措施能否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

答案 (1)明太祖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耕地面积增加,人口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2)调查全国土地,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奖励垦荒;军队屯田。

(3)朱元璋的上述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是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条件下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

全国耕地面积 3 667 715顷 全国人口 58 873 305口 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 26 105 251石 8 507 623顷 4 839 908顷 60 545 812口 1 672 507口 32 789 800石 6 684 549石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课时对点练习: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与成语“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C.宗法制答案A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mfp91iflt8xzko02xoc4ddq3430jm00ya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