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产品加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已经成为影响最大、发展最快、推动作用最大的产业之一。据专家预测,全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总产值将达10万亿元以上,位居各行业之首,成为真正的天字第一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0年9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是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速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云南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2010年12月,据新华网云南频道从云南省农业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云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得到提升,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产地面积和品种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云南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0家,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450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00个,联结种植生产基地4000万亩,牲畜养殖量1200万头。
云南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组织制定了普洱茶、水果等1100个地方标准,发布马铃薯、生猪等种养殖业技术规范近3000个;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各类农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达235个,示范面积880.8万亩,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产地达1865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57%。同时,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省已认定省级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41个,培养农村经纪人20万人,评定云南省名牌农产品102个。
据了解,云南省提出2009-2012年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任务,全省将重点支持烟草、甘蔗、茶叶、蔬菜、蚕桑、花卉、中草药等优势作物的种植,加快推进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另外,加快发展以猪、
牛、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以及加快发展与山区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到2012年,云南农产品加工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二、云南农产品开发的优势
云南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 全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尽管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但依靠“绿色牌”、“气候牌”、“生态牌”,着重于“土和特”的特色,近年来云南省的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崭露头角。 (一) 生物资源和区域优势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云南气候类型多样的写照。从终年自雪皑皑的滇西北高原,到四季常青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云南囊括了中国从北到南所有的气候类型和物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由于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云南可开发的农产品种类多, 孕育出不少“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优势农产品, 也有引以自豪的名牌产品。如: 宣威火腿、文山三七和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云南白药、普洱茶、云南烟叶以及云南卷烟等。另外,云南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咖啡生产出口基地,其出口和创汇在中国所占比重分别高达91%和89%;云南还是中国最重要的鲜花生产出口基地,近5年来,鲜花的出口以平均35%的速度快速增长。不仅如此,还有野生菌、芸豆等140多种农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针对云南的特殊省情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将“三农”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 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二)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
云南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而且还是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6个:彝、白、哈尼、傣族等。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也成为云南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白族:雕梅、乳扇、猪肝胙;傣族:香茅草鱼、奇特的昆虫食品(竹虫、蜂蛹、蚂蚱等);回族:清真牛干巴;景颇族:鬼鸡;藏族:琵琶猪肉。源于自然,顺乎人性,
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赋予了云南农产品 “土和特”的特点。 三、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整体上仍处于产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初加工多、耗能高的初级阶段。从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合作的角度综合分析,西部农产品加工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水平的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
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一些新技术如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食品生物技术、超高压技术、包装新技术、辐射杀菌和食品保鲜技术等在山东、江苏、广东等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的省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省尚未得到推广应用。据了解,云南省几乎没有专职的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来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仅只是个别科研院校设有个别相关研究室来做附带的或深度较低的研究工作,相对云南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品牌多、杂、小、弱,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出口市场相对单一,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2.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处在农产品加工链条的关键节点,双方的互利合作决定着种植、养殖、加工、供给、储藏、保鲜、销售等环节的经济利益及利益分配关系。云南省的农业种植以农户自发种植为主,种植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种植户在确定种植面积、品种、收获时间方面盲目性很大,未能很好地利用人工种植技术。缺乏合作经济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双方未能结成固定的契约关系或连成利益共同体。因此,农户很难从加工、流通环节中得到自己应得的利润,而且流通领域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的交替发生,也削弱了加工企业和农户双方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 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保障体系欠缺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但目前,西部乃至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处在支撑保障体系欠缺的境地。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