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生国学传统文化选修《近思录》解读讲义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七讲

《近思录》解读

主讲教师:卢丽华

、八■ 、 ' 前言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 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 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71岁,葬于建阳县黄坑镇大林谷。b5E2RGbCAP

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为一代 理学大师。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顺应“天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 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为了认清理之所在, 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

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集理学大成。

P1EanqFDPw

品格,创立了闽学(即朱子

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 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 且也成为14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 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DXDiTa9E3d

一、地位及评价

《近思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思想资料选辑著作。

《近思录》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理学学术的基本著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理学教育的基础著

作,是向其门徒和一般士子传授理学思想的启蒙读物。

RTCrpUDGiT

朱熹曾明确地说:“《四子》,《五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现代国 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有关人生修养的必读书是《论语》、《孟子》、《老子》、

《庄子》、《六祖坛经》(慧能)、《近思录》和《传习录》(王阳明)这七部书。这就几乎把《近 思录》抬高到儒家经典的地位,于此可见《近思录》对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5PCzVD7HxA

、作者及其产生缘由

南宋淳熙二年( 1175)初夏,吕祖谦从浙江金华来到福建建阳,与朱熹会晤,并在朱熹居 住讲学的“寒泉精舍” ,与朱熹共同研读周敦颐、 二程、张载的书,深感北宋四子思想学说 “广 大闳博,若无津涯”。出于对初学者不知所人的考虑,二人于是决定掇录四子论要,着手编撰 《近思录》一书。朱熹《近思录前引》曾述编撰意图说:“惧夫初学者不知所人也,因共掇取 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 处己治人,与夫所以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 jLBHrnAILg

“近思”一词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近思,就是由切己处省思、观照圣人言教,由近而远,由凡人圣。

三、内容简介

《近思录》该书汇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北宋四子”的言论 622 条,分编为 14 卷。《朱子语类》载吴振录一条就讲了这个问题:“《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 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达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 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庇病,十三异端之 学,十四圣贤气象。”钱穆先生对这条记载提出意见:“不知在何年,只举《近思录》逐篇纲 目,却不再下语。其义何在,大可疑,或是记录忽略了朱子当时所说,反把逐篇纲目下,乃成 全无意义。”那么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传》中分析地就很好了:“全书总分四部分,第一卷 论太极之理的本体论和性论;二至四卷论敬知双修的认识论与修养论;五至八卷论大学之道; 九至十四卷杂论儒家之学。概括了四子的政治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反老佛异端思想等,具 体而微地构造出了以实用伦理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二程理学体系。 xHAQX74J0X

《近思录》融汇北宋四子的理学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各篇之间意脉清晰, 弥补了各家各派散而难举的缺陷。书中先谈有关宇宙生成的本体论。卷首收录四子关于“道” 为世界本体和“性”的本原的论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次谈“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为学 要“尊德性而道问学”,读书须“致知而穷理”,由浅入深,示人门径。再谈立身处世的修养 论。道德存养的功夫贯穿于知行之中,以存养为基础,推已及人,修身齐家则可以出仕,进而 治国平天下,全面概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学说。最后谈教学,辨异端,明道统,在引导辨的基 础上,推出了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圣贤气象。 LDAYtRyKfE

第一卷道体,是理学的基础理论篇。“此卷论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包括北宋四 子关于从宇宙观至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脉胳。简要概述了太极、理,气、心、性,仁等基本范畴和“理一分 殊”的理论命题。 Zzz6ZB2Ltk

在全书定稿之前,朱熹曾为“道体”论部分安置于何处,反复斟酌。因为按照为学之序,应先易后难, 由事及理,如果将“道体”置于卷首,显然与为学之序不合,会给学者学习造成一定困难。如果从理学思 想的理论结构考虑,理应将‘道体”置于卷首,否则难以体现伦理本体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从为学 之序考虑和从理学理论本体结构考虑就存在一定矛盾。经过与吕祖谦反复讨论,最后仍决定置于卷首,目 的是使学者“有所向望”。朱熹在给吕祖谦的信 ( 《答吕伯恭》 )中说;“《近思录》,近令抄作册子,亦 自可观。但向时嫌其太高, 去却数段 (如太极及明道论性者 ) ,今天似不可无。 ”并且指出: “看《近思录》 , 若第一卷未晓得,且从第二、第三卷看起,久之后看第一卷,则渐晓得。” dvzfvkwMI1

第二卷为学大要,搜集整理了北宋四子总论为学的言论。首论圣人,即教育的终极目标。 接着论为学大要,特别突出地强调了 “为学”的实质,在于“自我修养”。这一卷相当于《大学》的 “三纲领”,体现了

理学教育的基本原理。 rqyn14ZNXI

第 二卷至第五卷分别汇集北宋四子关于格物穷理、存养、改过迁善克已复礼等主要为学 方法。突出了为学、修己的功夫。体现出为学之序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修身 之要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等基本主张。集中反映了程朱理学的特点,把格 物穷理、 居敬持志、 践履笃行的要点突现出来。 这和《大 学》中的 “八条目”之前五条是一致的, 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总之是为学以修已。 EmxvxOtOco

第六卷至第十卷,分别汇集北宋四子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待人接物、处事为人的 言论。相当于《大学》 “八条目'中的后三条。在‘治国平天下之道”中强调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为 人臣者忠于君王,仁

爱百姓,勤于政事,为政以德。在“齐家之道”中强调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和 睦等家庭伦理关系。待人接物、处事为人强调正谊、明道,不计功利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的思想。其中“事亲居家',即“齐家之道,原为第九卷,后觉与《大学》中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顺序不合,经与吕祖谦讨论,改移为第六卷。朱熹在给吕祖谦的信中作了说明:“事亲居家事在第 九卷,亦似太缓,今欲别作一番,令在‘出处'之前,乃得其序。”这样,从第三卷到第十卷,基本上是 按照《大学》 中的“八条目”的结构顺序编排, 使《近思录》 与《四书集注》 相一致, 并相互映照。 SixE2yXPq5

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 专门汇集北宋四子关于 “教人”的言论。 前面数卷均从为学自修出发, 体 现

“为学由已”的思想。但是,强调自修,并不排斥师友讲论,特别是对那些一向不能自省自克之人,更 需要师友讲论,指出其缺点.寻求改过向善的办法和措施。

第十三卷异端之学,是对佛、道、老底学说的批评,指斥其为异端之学,告诫学老勿陷异端邪说。程朱理 学本来吸收了许多佛道的思想,但他们最忌讳被人们视为释、为道、为禅,因此极力与佛道划清界限。一 方面确实是想防止门徒误入禅道,另一方面也有掩人耳目之意。 6ewMyirQFL

第十四卷圣贤气象。列举的圣贤人物共 22 人, 尧、舜、禹、汤、文、武、孔子、颜回、 曾参、于思、孟轲、苟况、毛萇、董仲舒、扬雄、诸葛亮、王通、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 张载.绝大多数是程朱理学 所标举的道统中的人物。选取这些人物,树为圣贤形象,概述这 些圣贤人物的胸襟,志趣、器量、风度、德业、音容、笑貌等。一方面是展现理学家所追慕和 向往的 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也是为学者面前树立起效法的典型形象,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 特别引入注目的是: 朱熹对北宋四子倍加推崇、 精心描绘。如“周茂叔胸中洒落, 如光风霁月。 “程明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 个月。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日;贤辈尚在此乎?曰:既晚, 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横渠“先生气质刚毅,得盛貌严。”这就是理学家所极 力推崇的“圣贤气象”,也是为学者树立的典型形象。 kavU42VRUs

四、内容选读

2. 34 明道曰: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自此。(《二程遗书》卷五)

【译评】程颢认为,学者修养如能持敬以保持内心正直无私, 以义理保持外在行为的规范, 勇往直前,自此出发就能达到与天同德的精神境界。

2.35 明道曰: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二程遗书》卷六) 【译评】程颢认为,内心稍有松懈的念头,就是自暴自弃。

2.36 明道曰:不学便老而衰。(《二程遗书》卷七) 【译评】程颢认为,人如果不学习,便会感到年老衰退,落后于时代发展变化。

2.37 明道曰: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二程遗书》卷十四)

【译评】强调心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程颢认为, 人的学问不能长进, 只由于心志不勇敢。 2.38 明道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二程遗书》卷十五) 【译评】程颢认为,学者义理之心如被血气所战胜,被习俗所夺取,只怪自己志向不定。

2.39 明道曰: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二程遗书》卷六) 【译评】程颢认为, 内心稳重就可以克服外在行为的轻浮, 学问精深就可以发现外界的诱 惑很小。

2. 40明道曰:董仲舒①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孙思邈②谓“胆欲大 而心欲小,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可以为法矣。 ( 《二程遗书》卷九 ) 【注释】董仲舒:公元前 179一前 104年,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 公羊传》,著有《春秋繁露》等。孙思邈: 581—682 年,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千金 要方》等。

【译评】程颢认为,汉代大儒董仲舒所说“正其义而不谋取私利,明其道而不计功效”, 以及唐代医圣孙思邈所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两句话都可以作为学 者修行治学的原则。

2. 41 明道日: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 遗书》卷十一 )

【译评】程颢认为,大体说来,学者不讲出来而自得于心,才是真正心领神会。如果由于 外在的安排、布置而学习,都是没有自得于心的表现。

2. 42 明道日: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人但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尔。 ( 《二程遗书》 卷十一) 【译评】程颢认为,眼视、耳听、思虑、动作,都是人天生而有的机能。人只不过是要从 中认识到真妄不同而已。

2. 43 明道日: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言 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 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 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 ( 《二程遗书》卷十一 ) 【注释】

语出《论语?子张》。 语出《论语?卫灵公》。

【译评】 任何人都要努力鞭策自己加强内心修养。程颢认为,治学只是要鞭策自己加强内心修养, 切实努力而已。所以孔子说: “态度恳切地提问,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切实思考,仁 就在其中了。”又说, “言语中充满忠诚和信任,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边远地区也行得 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地,行得通吗 ?站立时见他在面前,上 马车时则站在旁边,然后力行。”这就是学。才质完美的人内心澄明,得以除尽私欲,浑 然与天地万物同体。才质稍差的人,通过持敬修养,达到私欲除尽的精神境界,都是一样

2. 44明道日: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乾道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者,坤道也。(《二程遗书》卷 ' )

【译评】程颢指出,忠信修德,修饰言辞以立诚,以此建立道德事业,这是天之道;内心 虔敬保持正直无私,义理如一保持行为规范,这是地之道。

(《二程

高中生国学传统文化选修《近思录》解读讲义教案

第七讲《近思录》解读主讲教师:卢丽华、八■、'前言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县。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71岁,葬于建阳县黄坑镇大林谷。b5E2RGbCAP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maef5cavs5v45r56fo51lh1d7s0l10098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