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二)》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偎、衰”等9个生字,理解“珊瑚礁”“玉簪”等重点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故事所包含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压迫者的反抗。 4.进一步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包含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压迫者的反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复习导入
(请学生复述上节课的内容)
(师点评,注意复述的要求)
如此恩爱幸福的牛郎织女能够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在一起到白头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字词学习
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师检测,引导学生认识“偎、衰”等9个生字,理解“珊瑚礁”“玉簪”等重点词语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自读课文,试着说一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据此可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分享) 师展示:
第1段:牛郎和织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2段:老牛去世了,留下了它的皮;
第3—5段:织女被王母抓走,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去追赶,被王母划出的银河阻隔; 第6—8段: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在他们不屈不挠地反抗下,终于可以在每年七月初七相会。
四、精读课文,感知形象
1.(1)阅读一、二两个部分,说一说,牛郎织女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交流) 师明确: 牛郎:勤劳、节俭 织女:不慕钱财、勤劳
(2)为什么要写到织女的忧愁和老牛临终的嘱托? 为下文埋下伏笔。
2.阅读第三部分,说一说,圈点勾画出表现王母娘娘形象的句子,说一说,王母娘娘是什么样的人?
王母娘娘:粗暴、狠毒 四、体悟情感
1.阅读最后一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结尾? (学生交流探讨)
(1)体现了牛郎织女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压迫者的反抗。 2.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注意从多方面点评)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男女,感受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斗争的反抗精神。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一直焕发着生机。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有关牛郎织女的文学作品。
六、课后作业
1.阅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2.搜集民间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给同学和家长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