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总11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
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
建安文学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
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
代表人物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刘桢、应玚 蔡琰
代表作品
特点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2
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集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
嵇康、
阮籍著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嵇康作品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安文学的昂扬的基调是对於建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