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1.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 营力:指地球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 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 构造地貌
1. 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 全球构造地貌 2. 构造地貌分级 第二级 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 地质构造地貌
3. 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 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 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 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7. 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 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
Word 资料
.
9.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10. 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
11. 山地:高于周围平地,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200m) 12. 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200m)
13. 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 14. 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
15. 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 16. 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 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
18. 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 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20. 单面山: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1. 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Word 资料
.
22. 大洋中脊:洋脊是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达8万Km,洋脊高2000—3000m, 宽1000—2000km。)
23. 顺地形: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相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4. 逆地貌: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亦称倒置地形)
25. 锥形火山:以中、酸性岩浆的猛烈中心式喷发作用,岩浆被抛向空中经冷却下落堆积而形成的火山锥,通常有较大的坡度,故称为锥形火山。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 由于温度变化, 大气, 水和水溶液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2. 物理风化作用:指由于(大气)温度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使岩石在原地发生崩解的作用(仅仅是机械破碎的过程而化学成分等无明显改变)。
3.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热胀冷缩方式、冰劈作用、层裂或卸载作用、盐分结晶撑裂作用、根劈作用
4. 化学风化作用:在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 使岩石、矿物发生分解的作用。(发生了化学反应, 成分改变)
5. 化学风化的方式: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6. 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分解
Word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