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
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
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