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明书
一、概述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象山县经济发展、完善公路网建设,打造平安交通,加快泗洲头镇经济建设步伐,方便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往来。受象山县泗洲头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泗洲头横埕~大场公路工程的测量及设计任务。
本工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水泥路面接顺,已建水泥路面路基宽度为5m,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m行车道,终点至位于大场村的已建水泥路面,路线全长1.577公里。本工程是农村联网公路的组成部分之一。
农村联网公路主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实现区的连接互通,保障区和区外的顺畅衔接,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承接任务后,我公司于2013年1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线进行了勘测。在测设过程中,本着“质量第一,结构合理,节约投资,便于实施”的指导原则进行勘测设计。
本工程设计依据以下文件和技术规执行:
1、《市农村公路建设最低技术标准指导意见》(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文件,甬农发[2003]03号);
2、《省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省交通行业文件,浙交(2004)110)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公路路线设计规》(JTGD2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JTD30-2004) 6、《公路勘测规》(JTG C10-200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JTG D40-2011)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F30-2003)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JTG60-2004)
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JTG62-2004) 11、《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JTG61-2005) 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JTG63-2007) 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G/T F50-2011) 1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 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 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JTG D81-2006)
18、省交通厅《省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浙交[2007]63号); 19、其他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规等。 (二)、设计标准
本工程设计采用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四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
根据乡镇规划,结合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确定该项目主要指标如下:1、路线设计标准
① 设计速度 20km/h; ② 路基宽度:K0+000~K0+970为5.0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0m行车道; 路基宽度:K0+970~K1+576.623为4.5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3.5m行车道; ③ 设计汽车荷载等级
路 面: 标准轴载BZZ-100
桥 涵: 公路-Ⅱ级
④ 路拱横坡:行车道1.5%,土路肩2.5%。
2、道路交叉标准
本工程道路与其它道路交叉采用平面交叉,加铺转角式接顺。 3、设计高程
①本工程坐标采用假定坐标系,高程采用假定高程基准。 ②路线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路面顶标高。
③路基设计表中W1、W2、W3分别代表土路肩、硬路肩、行车道的宽度;A1、A2、A3分别代表土路肩、硬路肩、行车道外侧标高。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本工程所经区域位于丘陵与滨海相平原区交结地带,地势相对平坦。 (二)水文气象
本工程所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同时由于地处半岛,海洋性气候明显,夏热无酷暑,冬冷无寒冬。
本工程所在地区年降水天数154天,年平均降雨量1495.2mm,年平均蒸发量1505.6mm,年平均日照时数1734.3小时,年平均雷暴日数28天,年平均无霜天数257天。历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低气温-7.2℃,极端最高气温39.7℃。最冷月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6.0℃,最热月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8.2℃,八、九月份为台风季节。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其中,夏季主导风向为南到南南东,冬季主导风向为北到北北西。
(三)区域稳定性
测区构造隶属华南褶皱系东南褶皱带,地质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
不发育,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其中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成本区域的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区的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性。
市区地处我北地震带与东南沿海地震带之间的过渡带,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是相对较稳定地块。
路线所在区域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系数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路线区域稳定性好。本工程不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 三、路线 (一)平面
本工程起点与位于横埕村的已建水泥路面接顺,终点位于大场村的已建水泥路面,路线全长1.577公里。 (二)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主要参考的因素: 1、与沿线各被交道路接顺。 (三)安全设施
本工程依据国家有关的最新标准及规,在全线设置了各种安全设施,使之达到最优组合,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服务。
本次设计设计容为标志、示警柱、百米桩、橡胶减速带等。 1、标志
标志结构形式采用单柱式结构,立柱采用镀锌钢管,立柱与标志板直接采用抱箍、抱箍低衬和螺栓连接,立柱通过法兰盘固定在基础上。标志基础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
标志版面设计应以驾驶员按设计速度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容为基本原则,各类标志的图案、文字、颜色均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2009)的要求进行制作,布置应美观、醒目。
夜间反光要求设计,采用工程级(四级)反光膜,其逆反射系数应不低于表3-1的规定,其它各项技术指标还应满足《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33-2002)中的规定要求。反光膜应具有10年的使用寿命,在使用期末至少保持80%的初始亮度。
所有标志结构均不得侵入公路的净空围。
表3-1 工程级(四级)反光膜技术要求
观测角 入射角 最小逆反射系数(cd.lx-1.m-2) 白色 黄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棕色 -4° 80 50 14 9.0 4.0 3.0 0.2° 15° 50 35 11 7.0 3.0 2.0 30° 30 22 6.0 3.5 1.5 1.0 -4° 50 35 10 7.0 3.0 2.0 0.33° 15° 45 20 8.0 5.0 2.0 1.4 30° 24 15 4.0 2.5 1.0 0.7 -4° 5.0 3.0 2.0 1.0 0.6 0.4 1° 15° 3.0 2.0 1.0 0.8 0.3 0.2 30° 2.0 1.5 0.6 0.4 0.2 0.1 2、护栏
该工程右侧K0+150~K0+190设置波形护栏(Gr-B-4C),左侧K0+450~K0+580, K0+780~K0+910段也设置波形护栏(Gr-B-4C)。
波形梁、立柱等所用钢材为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所有波形梁钢护栏的冷弯型钢材部分均应做防腐处理,一般可采用热浸镀锌处理,镀锌量应满足表3-2要求。热浸镀锌所用的锌应为《锌锭》(GB/T 470-2008)中所规定的0号锌或1号锌。
表3-2护栏构件镀锌量
构件名称 镀锌量(g/㎡) 波形梁、端头梁、横隔梁、立柱、型钢防阻块 600 螺栓、螺母、垫圈、锚固件 350 为安全行驶的需要,填方大于2米路段、沿河小桥及盖板涵路段设置钢护栏,采用波型钢板护栏。对于未设置挡墙路段,护栏设置在土路肩上:设置挡墙路段,护栏设置在挡墙上。防撞等级采用B级,采用预埋式施工。
施工时注意对于打入式或预埋式护栏柱位置处基础构件位置预留。 四、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 (一)路基
1、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
K0+000~K0+970为5.0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4.00m 行车道; K0+970~K1+576.6230为4.5m,其中: 路幅为:2×0.5m土路肩+1×3.5m 行车道; 路拱横坡:行车道1.5%,土路肩2.5%。
本工程对于没有进行挡墙路基防护的填方路段,路基边坡采用1:1.5放坡。
2、路基填筑及压实标准 ① 一般路基处理
新建路基填筑路堤前进行场地清理, 清表厚度一般按20cm计,并清除路基围的树根和草皮,在填筑前基底应进行压实。本工程K0+000~K0+120段为老路路段,在路基填筑前,应用镐头机对老路进行板块破碎,敲除宽度为4.5m,对老路路基整平、压实、调拱,以满足路基设计强度及横坡要求;老路及低填路段路基根据设计路床回弹模量确定是否进行换填,路
床顶面设计回弹模量要求≥40MPa,宕渣最小填筑厚度不小于60cm,若
清表后填筑厚仍不满足路基压实度要求时,采用换填的措施。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满足设计要求时,路床整平后可直接施工路面结构层,不满足设计强度要求时,应进行翻挖,换填宕渣。路基设计控制干湿类型为干燥状态。
② 特殊路基
1)半填半挖及填挖交界路基处理
土质半填半挖结合部,当土质横坡陡于1:2.5,按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0.5m,台阶高度0.5米。
③路基填料
路基填料主要采用宕渣填筑。路堤填料,必须进行野外试验。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含草皮图、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殖质的土。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
路面底面 上路床 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零填及路零填及路以下深度 0~30~80~>堑路床 堑路床30cm 80cm 150cm 150cm 0~30cm 30~80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6 4 3 2 6 4 填料最大粒径(CBR)(%) 10 10 15 15 10 10 ④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并均匀压实,桥头两侧30m围及涵身背后和涵洞顶部的填土压实方面,对大型机具作用不到之处应采用小型机具辅助压实。 压实度应符合交通部颁发《公路路基设计规》(JTD30-2004),表中的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50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
表4-2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压实标准)
上路床 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0~30~80~>零填及路堑路床30cm 80cm 150cm 150cm 0~30cm 压实度(%) ≥95 ≥95 ≥94 ≥92 ≥95 固体体积率(%) 85 85 83 81 85 注:当路基填料含石量≥30%时,可采用固体体积率标准。路堤基底应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基地压实度不应小于90%。 (二)路面结构设计
根据交通量和公路等级对强度的要求,并考虑路面面层的耐磨和抗滑的要求,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地址和材料供应的情况确定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
1、 结构设计
18cm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4%)基层,在水泥稳定碎石层顶上设置沥青封层,厚度不小于6mm.
2、 路面结构材料及质量控制
路面的施工应遵循《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F30-2003)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JTGF30-2000)。
①水泥稳定碎石
1)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以结合料,宜选用终凝时间较长的水泥
2)集料:碎石压碎值值≤25%,碎石颗粒中细长及扁圆颗粒的含量≤20%,集料液限<28%,塑性指数<5,混合料必须拌合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3)压实度及强度要求: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要求达到97%。7d(25℃条件下湿养6d,浸水1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5MPa.
为了降低水泥稳定碎石的收缩性,应控制水泥剂量宜为4%。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 ②透层和下封层
半刚性基层上的下封层和透层改为一层实施,要求:
1)采用SBS改性的改性乳化沥青,洒布质量不少于1kg/㎡(沥青净含量);
2)石料采用3-5mm的等粒径碎石,撒布量6-8m3/1000m2; 3)施工机械宜采用智能沥青洒布车、碎石撒布车和轮胎式压路机。 在保持基层表面洁净后,用智能型沥青洒布车喷洒改性乳化沥青,洒布行驶速度不宜过快,宜控制在2.5km/h之,一般采用单层施工,纯沥青用量不少于1kg/ m2,每段改性沥青喷洒后,立即用集料撒布机撒布集料,数量宜为6-8m3/1000 m2,撒布车应倒车撒布。
表4-3 基层碎石质量要求
针片状 小于小于小于坚固性 项目 压碎值 颗粒含量 0.075mm 2.36mm 4.75mm (按质量(按质量计) 细粒含量 颗粒含量 颗粒含量 损失计) 单位 % % % % % % 质量要求 <15 <15 ≤2 ≤5 <10 <8 注:对于有抗盐要求的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级别采用Ⅱ级。
③ 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砼路面结构设计以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JTG D40—2011)及《市农村公路建设最低技术标准指导意见》为依据:
路面结构:18cm水泥砼路面+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砼路面设计抗弯拉强度不小于4.5Mpa。水泥应采用耐磨、耐冻、早强型品牌的道路专用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中粗集料(碎石)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6.5mm,细集料(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使用的必须是淡水粗砂,不得用细砂,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
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4%,采用集中拌和法施工,其7d饱水养生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压实度要求达到97%。
道路用钢材必须符合产品质量要求,不得使用无产品合格证的钢材。 根据板块划分设置横缝,采用假缝型缩缝,桥梁及其他固定构造物处设置横向胀缝,胀缝条数根据膨胀量大小确定。胀缝宽度宜为20mm。缝应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胀缝采用平缝加传力杆型,邻近胀缝的3条横缝采用假缝加传力杆型。传力杆的设置不应妨碍相邻混凝土板的自由伸缩,钢筋表面应做防锈处理。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设置传力杆时的槽口深度为50mm,不设置传力杆时的槽口深度宜为40mm。槽口宽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填缝料性能等因素确定,宽度宜为5mm。槽应填塞填缝料,填缝材料使用YN-聚氨酯道路嵌缝胶,填缝材料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F30-2003)中“常温施工式填缝料技术要求”。
横向缩缝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用锯缝机切割,清缝后用YN-聚氨酯道路嵌缝胶灌缝,每日施工终了,或浇筑混凝土过程中
因故中断浇筑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宜设在胀缝或横向缩缝处,设置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置在胀缝处的施工缝,构造与胀缝一致。
两条道路相交时,各条道路应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各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