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分)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由绝缘材
得分 阅卷 复核 料制成的质量为m 半径为R的均匀细圆环上,现设法加外 力使圆环从静止开始,绕通过环心垂直于环面的轴线匀加
速转动.试求从开始转动到环的角速度达到某一值ω0的整
个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已知转动带电圆环的等效电流为I时,等效电流产生的磁场对整个以圆环为周界的圆面的磁通量Ф=kI, k为一已知常量.不计电荷作加速运动所产生的辐射效应.
得分 阅卷 复核 14.(20分)如图所示,一木块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上固连一支架,木块与支架的总质量为M.一摆球挂于支架上,摆球的质量为m,m?1M摆线的质量不计.初始时,整2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大小为v0、方向垂直于图面向里的速度射人摆球并立即停留在球内,摆球和子弹便一起开始运动.已知摆线
0
最大的偏转角小于90,在小球往返运动过程中摆线始终是拉直的,木块未发生转动.
i.求摆球上升的最大高度. ii.求木块的最大速率.
iii.求摆球在最低处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15.(20分)图
得分 阅卷 复核 中坐标原点O (0, 0)处有一带电粒
子源,向y≥0
一侧沿Oxy平面内的各个不同方向发射带正电的粒子,粒子的速率都是v,质量均为m,电荷量均为q.有人设计了一方向垂直于Oxy平面,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B 的均匀磁场区域,使上述所有带电粒子从该磁场区域的边界射出时,均能沿x轴正方向运动.试求出此边界线的方程,并画出此边界线的示意图.
16.(20分)在海面上有三艘轮船,船A以速度u向正东
得分 阅卷 复核 方向航行,船B以速度2u 向正北方向航行,船C以速度 0
22u 向东偏北45方向航行.在某一时刻,船B和C恰好同时经过船A的航线并位于船A的前方,船B到船A的距离为a,船C到船A的距离为2a.若以此时刻作为计算时间的零点,求在t时刻B、C两船间距离的中点M到船A的连线MA绕M 点转动的角速度.
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
参考解答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答案:
1.C 2.C 3.BC 4.A 5.D 评分标准:
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
或不答的得0分. 二、填空题
答案与评分标准: 6.2.5m ( 6分)
7.
3s(10 分) 5ke29
8. ( 6分) 2.0×10- (2
Ek?ECl分)
9.9 ( 10 分) 10.
i.如图所示.( 8分)(图错不给分,图不准确酌情评分.)
ii.并联电阻两端的电压U0=2.3V (2分),通过电阻1的电流I10=1.2A (3分),通过电阻2的电流I20= 2.2A ( 3分)(读数第一位必须正确,第二位与答案不同,可酌情评分.)
iii.2.5 W ( 2 分), 4 .9W ( 2 分) 11.参考解答: i.设空间站离地面的高度为H, 因为同步卫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以及题意有
(R?H)3T2 (1) ?(R?H0)3T02即 H?(R?H0)(T2/3)?R (2) T0
代人数据得 H= 376km (3) 卫星的高度 h =H一l =356km (4)
卫星在细绳的拉力 F 和地球引力作用下跟随空间站一起绕地球作周期为 T 的圆周运动,有
GMm2?2?F?m()(R?h)(R?h)2T
(5)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 M为地球质量.空间站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作周期为 T 的圆周运动 故有GMm?2?2??m()(R?h) (6)
(R?h)2T式中m’为空间站的质量.由(5)、(6)两式得
2?2(R?H)2F?m()(R?h)[?1] (7)
T(R?h)2将(3)、(4)式及其他有关数据代人(7)式得 F=38.2N (8)
ii.细绳脱落后,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为一椭圆.在脱落的瞬间,卫星的速度垂直于卫星与地心的连线,所以脱落点必是远地点(或近地点),由( 4)式可知,此点到地面的高度
h =356km (9)
设卫星在近地点(或远地点)的高度为h',速度为v',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有 (R?h?)v??根据机械能守恒,有
2?(R?h)2 (10) T1Mm12?2Mm (11) mv?2?G?m()(R?h)2?G?2R?h2TR?h联立(10)、(11)两式并利用(6)式得
(R?h)4 h?? (12) 332(R?H)?(R?h)代人有关数据有 h ' = 238km (13 ) 由(9)、(13)两式可知,远地点到地面的高度为356km,近地点到地面的高度为238km .
设卫星的周期为T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卫星的周期
T??(2R?h?h?3/2)T (14)
2R?2H代人数据得T '= 90 . 4min (15) 评分标准:本题 17 分.
第i小题9分. ( l)式2分, ( 5)式3分, ( 6)式2分, (8)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