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6、丹陛桥:连接两组重要建筑的中轴线,南低北高 四、艺术处理手法: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1、用形与数体现人们对天象、季节关系的认识和伦理观念,圆形、数字 2、环境气氛的营造

3 、空间、尺度的有机变化

4、色彩的使用 曲阜孔庙

一、概述 纪念万世师表——孔子 二、曲阜孔庙

1、布局:孔庙沿中轴线布置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部分、庙身部分 (1)棂星门——大中门

(2)大中门以后:以大成殿为中心 2、单体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建于清雍正七年,重檐歇山,面阔九间,双层须弥座,用黄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石龙柱10根,高浮雕盘龙及行云柱。

北京社稷坛,其主体建筑是一座正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

北京太庙太庙大殿为十一间,重檐歇山 第三节 陵墓 一、概述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

1、生命之谜:各民族对生死理解不同, 中国陵墓建筑的构思:“视死如生” 2、殉葬与陪葬:

3、陵墓:地上部分——纪念——象征 地下部分——青山埋忠骨——入土为安 4、选址:自然山水作为主体

5、布局:注重环境,遵照典礼的规制来配合山川之胜势

二、沿革:

陵墓的形制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丧葬制度在我国古代是一项很重要的礼制,花费很高的人力、物力,体现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商周时期,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坑杀殉葬 “武官村大墓”“妇好墓” 春秋战国时期 墓冢

汉陵园建制几本依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寝中有衣冠,几杖等生前用具,墓前有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石阙。

唐代 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从而形成上下宫制。

宋 利于东南地高,西北地低,不利排水,也缺乏庄严气势。但宋诸陵,集中一区便于保护。

明 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周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

朝拜祭祀的重要性

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 实例 唐乾陵

1、唐乾陵: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 利用天然山丘—梁山营造陵墓 山势与建筑紧密配合

采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

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门阙、牌楼、牌坊、石象生等建筑小品 明十三陵

吸收传统手法,充分结合地形,组成巨大陵体

选址三面环山(东、北、西)面向北京一侧有山口,两侧有两座小山,盆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

十三座陵墓各依据一个山峦,分布在三谷中 以长陵为陵体群主体,位于神道的北端,其它陵体依地势分布在它的东南、西北、西南。长陵9间重檐庑殿,永陵为7间重檐歇山,其他各陵都是五间。 采用公用神道、牌坊、碑亭及各陵的方城明楼与宝顶地宫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神道上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推移,抑扬收放交替出现 方城明楼的设置,是前代陵寝形制上的一大发展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寺庙祠观 1、宗教建筑的类型

2、典型实例(构图关系)

三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一、佛教:

1、发展概况: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最早的建筑—洛阳白马寺

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藏传佛教:红教(达赖)、黄教(班禅) —南传佛教

2.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东汉—以佛塔为中心 汉末—佛塔+回廊殿阁

两晋南北朝—佛塔,寺院,石窟,“舍宅为寺”。 隋唐宋—殿堂为中心,明显的中轴线 明清—禅宗“伽蓝七堂”,规整化 3、佛教寺院实例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面阔七间,进身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现存最大唐代木构

佛光寺大殿的特点:

结构与艺术处理统一,简单平面创造力丰富 1.各构件都传力,受力,无纯装饰构件

2.外槽之间狭长,内槽空间深远高大,空间表现与功能紧密结合 3.斗拱曲线与 梁虚线结合,有高度感和透视感 4.空间尺度对比装饰简繁对比中主题突出

5.屋顶平缓,出檐远,檐部起翘缓和,装饰简朴,表现了雄健、朴实的唐代风格 (2)河北正定隆兴寺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面阔长七间,进身也是七间,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都出乌龟头。用普拍枋。下檐柱头铺做出双抄偷心造。

转轮藏殿内设一可转动的八角亭式藏经橱,因此得名。入口处另加雨搭。上用歇山顶。

(3)天津蓟县独乐寺

山门面阔三间,近深二间四椽,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阑额出头垂直切割,未用普拍枋。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是现存的最早木楼阁建筑 (4)山西大同善化寺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四阿顶,前有砖砌月台。 (5)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6)河北承德外八庙

清代统治者修建这些寺庙的目的是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 (7)内蒙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 (8)云南傣族佛寺

二.道教

1、发展概况:道教思想起源于春秋东汉时成为宗教

2、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陕西华山) 3、道教建筑的特征

(1) 未形成其自身风格,遵循我国宫殿、坛庙体制,基本上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

(2)中轴线对称布置、不建塔、钟、鼓楼 (3)建筑规格不同,形制不同 (4)亭子、牌坊、造像、壁画

(5)装饰图案:八仙故事、八卦太极、动物(鹤、鹿、龟)、植物(灵芝、仙草)、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实例

太原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五间,副阶周匝(回廊),所以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角柱升起的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斗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时期的凝重雄健风格有所不同。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三.伊斯兰教

1、传播途径:陆上—西亚 海上—泉州 2、发展演变:

1)早期建筑保持外来风格

(2)晚期除神龛、装饰题材外,结构与建筑外 观已中国形式 3、建筑类型:

(1)清真寺(礼拜寺)、墓祠、教经堂、道堂 (2)布置方法不一定对称

(3)建筑内设有:邦克楼、光塔、浴室,不设偶像,设神龛(朝西) 4.布局特点

1)以院落来组织建筑群体、布置灵活

(2)不强调轴线对称、不强调多重院落组合 5、装饰特点:

(1) 殿内不供偶像

(2)大量使用空透构件—隔扇门、窗、楣罩

(3)装饰题材多采用植物花纹、几何花纹组织图案,极少使用人物、动物等具象纹样 6、实例:

(1)福建泉州清净寺

(2)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第二节 塔幢

佛塔—佛徒膜拜的对象

佛塔—经塔、墓塔,宋以后多用于装点风景 佛塔—平面:偶数—阴—地 立面(层数):奇数—阴—天 佛塔类型: 1、楼阁式 2、密檐式 3、单层塔 4、喇嘛塔 5、金刚宝座塔

6、缅塔(南传佛教) 1、楼阁式

吸收印度建筑形式而成,仿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形式

最早文献:东汉《三国志》使用木建筑的柱、枋、斗拱,逐层向内收进,外观中国化

兴盛期:南北朝——唐宋 材料:木—砖木—砖石

平面形状:唐以前—方形,五代起——八角形 实例(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木制 (2)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仿木砖石 (3)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外木内砖石

(4)福建泉洲开元寺双石塔

(5)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2、密檐式

一般底层较高,装饰华丽,上施密檐层,不能登高远望 兴盛期:辽金 材料:砖、石

平面形状:隋唐—方形,辽金——八角 实例:

(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十二边形)—最古老 (2)陕西西安存福寺小雁塔 (3)山西灵邱县觉山寺塔 3.单层塔

大多用作祭祀的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大多数形式仿造木塔 材料:多为砖石

平面形状:正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 实例:

(1)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 (2)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3)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4、喇嘛塔

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一带

用途:寺中主塔、塔门、过街塔、僧人墓塔,清代加“眼光门”

实例:

(1)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 (2)北京北海白塔 5、金刚宝座塔

始建于明初,仅见于明清两代 实例:北京西直门外大觉寺塔 6、缅塔 经幢

经幢—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 经幢组成——基座、幢身、幢顶

兴盛期:始建于唐,兴盛于宋、辽,以后少见 实例: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第三节 石窟

石窟—于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入我国 兴盛期:北魏——唐,宋以后逐渐衰落

最早的石窟:三世纪新疆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

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形式:

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 (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大同石窟

2、佛塔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象我国佛寺一样,佛殿为主要建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6、丹陛桥:连接两组重要建筑的中轴线,南低北高四、艺术处理手法: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统一1、用形与数体现人们对天象、季节关系的认识和伦理观念,圆形、数字2、环境气氛的营造3、空间、尺度的有机变化4、色彩的使用曲阜孔庙一、概述纪念万世师表——孔子二、曲阜孔庙1、布局:孔庙沿中轴线布置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ljyw3d2fa7dd7d92wae4uc568cqcf01a2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