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编版语文四上优质教学设计:17.爬天都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7.爬天都峰

【课文简析】

《爬天都峰》是作家黄亦波以儿童的视角所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了“我”假日随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了一位老爷爷,备受鼓舞,于是一口气登上了天都峰的事。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如果说《麻雀》一文更像是一个奇妙的故事,那么《爬天都峰》则更像是日常的实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我”不敢爬山,最后写“我”爬上了峰顶。在爬山的过程中,写到了“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写清了“我”爬山前后的情绪变化,道明了“我”奋勇向上的勇气来源。

文章写“爬天都峰”,具体描写了三个场景:一是爬之前与老爷爷的对话;二是爬时的奋勇争先;三是登顶后的第二次对话。文章写“爬天都峰”,但是真正描写“爬”的语句主要是第6第7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均只有一句话,而且第7自然段仅用了“爬呀爬”一词,就把登峰之难概括道出。为什么这样写?主要还在于本文并不在于强调爬天都峰的难,而是强调鼓励的重要、榜样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我”的前后变化,联系两次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读懂文章是如何将“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但是细节描写却是他们的弱项。本文语言浅白而自然,就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与模仿。所以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变化,为下面的习作训练做铺垫。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0个常用字;通过形近字辦析,识写“辫”字;标注关键部位,帮助识写“猴”“念”字;通过字形部件拆解分析,识记“攀”字,并借助书法家指导视频帮助书写。

2.通过看题猜内容、读文补内容等方式,借助图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3.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并感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学习难点: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核心学习任务】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学习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0个常用字;通过形近字辦析,识写“辫”字;标注关键部位,帮助识写“猴”“念”字;通过字形部件拆解分析,识记“攀”字,并借助书法家指导视频帮助书写。

2.通过看题猜内容、读文补内容等方式,借助图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0个常用字, 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难点:借助图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预设 板块一 借助课题,聚焦爬山内容 1.借助课题,聚焦爬山内容 (1)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预设①爬山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爬山的时候怎样克服困难; ③爬山的时候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 (2)带着问题读文章,看看文章哪些部分写了这些。 (3)除了刚才大家所猜想的内容外,课文还写了些什么?交流并随机请学生将发现的内容用记号笔写在纸条上,贴在黑板上。 (4)梳理所贴的纸条,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框架,形成板书: 起因:去爬天都峰 爬前 遇老爷爷 经过: 爬时 奋力撃爬 爬后 互相感谢 批注 结果:爸爸笑我们有意思 学习活动一 随机学习生字“攀” 1.识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2.拆部件识记法:攀登可不是简单地走登山步道,需要一双“大手”(大、手),需要紧紧地抓住一根根的“木桩”(木、木),有时还需要借助一丛丛的“杂草”(爻),才能往上爬。 3.作业本上临写“攀”,再默写一次。 板块二 串联内容,梳理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二 梳理内容 1.根据板书,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随机引导学生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讲清楚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表现。 板块三 识记重点生字 1.通过形近字规则,识记“辫”字。 2.关注关键部位,识记“猴”字。 3.临写其它生字,注意写好关键笔画。 【板书设计】 17.爬天都峰 起因:去爬天都峰 爬前 遇老爷爷 经过: 爬时 奋力撃爬 爬后 互相感谢 结果:爸爸笑我们有意思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抄写本,听写词语。 2.读课文2次,并能按照板书简单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并感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课时难点: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预设 板块一 复习旧知,明确任务 1.出示生字词“好哩、石级、铁链、攀爬、颤抖、猴子、鲫鱼、留念、辫子、笑呵呵”,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借助图示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板块二 细读“对话”,发现“写事融心情” 1.细读“爬山时”,质疑“轻描淡写”。 (1)出示有关“天都峰”的简介图文,了解天都峰的难爬。 PPT右半页出示课文第6、第7自然段,读一读。 (2)请学生比较阅读PPT中的两份材料,说说自己的疑问。 预设:天都峰那么难爬,可是课文中的描写怎么那么简略,好像并不难爬? (3)如果要写出爬时的艰难,我们会怎么写呢? 学习活动一 补充续写 批注 自己读读课文,试着在作业单上补充爬天都峰的过程。 媒体呈现学生补充的片段。出示修改后的片段。预设例文: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开始我一步两级地往上蹿,可是没一会儿就没力气了,只好一级一级地往上走。接下来的石级变得越来越陡了,我努力地攀着旁边的铁链向上爬,速度也越来越慢了。最后我干脆手脚并用,在石级上爬起来......就这样爬一段,歇一阵,歇一阵,爬一段,我终于登上了天都峰顶。 交流,随机发现增补了所见、所闻、所想。 2.联系“对话描写”,发现“心情变化”。 (1)质疑:我们大家都能写清楚,难道作者会写不清楚吗?那么,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两次对话,没有具体写登山的过程呢? 学习活动二 四人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找找文章这样写的理由。 1.自己阅读爬山前后的部分,画出写清楚过程的语句。 2.想想作者写清楚的办法,并用简单的词语批注在语句旁。 3.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1.推荐小组代表交流。 2.集体交流。预设 ⑴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了“我”在天都峰脚下头望见的景象,写出了爬山的艰难。 看图了解“石级”,感受“笔陡”,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我”的心情,并说说哪些描写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读好上述语句,读出心情。) ⑵课文还两次写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自己的对话,写出了“我”之所以能那么有勇气地爬上顶峰是因为有老爷爷的激励。 请学生分角色来读读两位人物的两次对话。猜猜他们说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3)师生发现并小结怎么把爬山前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预设:①把人物的想法写清楚;②根据人物的心情变化串联事情,描写就更清楚了。 版块三 模仿修改,练习“写事融心情” 1.师:有位同学曾经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叫《登泰山》,你们能不能试着选择一两处改改,帮助他在写事中融入心情,把过程写清楚呢? 学习活动三 修改语段,融入心情 根据前面所学,在下发的语段中融入作者的心情描写。

统编版语文四上优质教学设计:17.爬天都峰

17.爬天都峰【课文简析】《爬天都峰》是作家黄亦波以儿童的视角所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了“我”假日随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了一位老爷爷,备受鼓舞,于是一口气登上了天都峰的事。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如果说《麻雀》一文更像是一个奇妙的故事,那么《爬天都峰》则更像是日常的实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我”不敢爬山,最后写“我”爬上了峰顶。在爬山的过程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lieq8glin3pebe0io3703gjy5zcvb00ls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