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整理版分享
中药鉴定学总论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①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 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③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④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2.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
①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②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③有的中药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变迁 ④一药多基源情况较普遍。
3..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
①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②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③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5..本草著作。 书名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植物名实图考》 6. 中药材的产地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东北的人参、鹿茸、五味子; 浙八味:浙玄参、浙贝母、浙元胡、浙白术、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温郁金。
宁夏的枸杞; 甘肃的当归; 云南的三七; 山西的党参; 广西的蛤蚧; 陕西的秦皮 四川的黄连; 福建的泽泻; 山东的阿胶; 贵州的天麻; 安徽的木瓜…… 7.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和根茎类: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或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半夏、太子参夏末采收)。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因为此时皮部和木部易分开 矿物药类:全年采挖。 8.产地加工的目的:
成书年代 作者 东汉末年 梁 唐 宋代 不详 陶弘景 李勣、 苏敬 唐慎微 李时珍 赵学敏 吴其濬 ④考察地方志。
⑤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4.寻找扩大新药源的方法
①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②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③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④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⑤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⑥从古本草中寻找和探索老药新用途。 ⑦根据植物生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⑧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⑨开展综合利用,扩大新药源。
学术价值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 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 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载药种类 365种 730种 850种 1746种 明 清 清 自立分类系统,按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分类的先驱 清代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 。 考证原植物和鉴定研究的重要典籍, 1892种,新增374种, 921种,新增716种 1714种 ① 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② 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和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WORD整理版分享
③ 降低或消除药材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 ④ 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9.常用产地加工方法 白芍煮至透心;天麻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 五倍子、桑螵蛸蒸至虫卵或蚜虫被杀灭。 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10.供检验用样品的取样原则:
药材总包件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5~99件,随机抽5件取样;
100~1000件,按5%比例取样; 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比例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取样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 11.中药鉴定的方法:
基原(来源)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 12.中药的性状鉴别:
“金井玉栏”——桔梗、黄芪、板蓝根 “胶口镜面”——僵蚕 “狮子盘头”——党参 “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 “金包头”——知母 “蚯蚓头”——防风 同心环状排列的筋脉点——牛膝、川牛膝 “剑脊”——乌梢蛇 “火炬头”——款冬花 “菊花心”——黄芪、甘草等 “车轮纹”——防己 “朱砂点——苍术” “云锦状花纹”——何首乌 “星点”——大黄 “罗盘纹”——商路。 红花加水浸泡后,水染成金黄色,药材不变色; 秦皮加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苏木投热水中,水显鲜艳的桃红色; 小通草遇水表面显黏性;
蛤蟆油用温水浸泡,膨胀度不低于55。 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闪光 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的爆鸣声,起油点似珠,浓香四溢,灰烬白色;
熊胆粉末投入清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黄色线状下沉而短时间内不扩散;……………… 13.中药的显微鉴定法 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加苏丹Ⅲ试液——橘红色至红色。
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试液+盐酸——红色或紫红色。
纤维素细胞壁:加氯化锌碘——蓝色或紫色;加碘试液湿+硫酸溶液——蓝色或紫色。 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无变化。 菊糖:?-萘酚+浓硫酸——紫色。 黏液:加钌红试液——红色。 淀粉粒:加碘试液——蓝色或紫色。
糊粉粒:加碘试液——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试液——砖红色。 挥发油、脂肪油或树脂:加苏丹Ⅲ试液——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加90%乙醇,挥发油溶解,脂肪油和树脂则(蓖麻油及巴豆油例外)不溶解。
草酸钙结晶:加硫酸溶液后,逐渐溶解,片刻后析出针状硫酸钙结晶;
加稀盐酸后溶解而无气泡产生,加稀醋酸则不溶解。
碳酸钙结晶(钟乳体):加稀盐酸后,溶解并产生气泡。 14.中药的理化鉴定:
物理常数测定:包括相对密度、硬度、熔点、凝点、折光率、旋光度、黏稠度、沸点、膨胀度等。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
WORD整理版分享
水分测定: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
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
减压干燥法 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中药; 气相色谱法 适用于水分的极少的中药。
灰分测定:总灰分:中药经粉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而残留的灰分,温度500~600℃。
酸不溶性灰分:将总灰分加10%盐酸处理,得到不溶于10%盐酸的灰分。
挥发油含量测定:甲法 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绝大多数药材均适用于该法。
乙法 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如丁香、肉桂、石菖蒲、川芎。
根及根茎类中药
1.科属
① 毛茛科: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威灵仙、升麻;
② 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北沙参、羌活、藁本、前胡; ③ 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天冬、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
④ 豆科:甘草、黄芪、山豆根、葛根、苦参; 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
⑤ 菊科:白术、苍术、 川木香、紫菀、木香; 五加科: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 ⑥ 蓼科:大黄、何首乌; 蚌壳蕨科:狗脊; 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苋科:牛膝、川牛膝 商陆科:商陆 防己科:防己 十字花科:板蓝根 龙胆科:龙胆 唇形科:丹参、黄芩 桔梗科:桔梗、党参、 薯蓣科:山药 兰科:天麻、白及
2.药用部位
① 根及根茎:细辛、大黄、护长、威灵仙、山豆根、人参、羌活、藁本、龙胆、徐长卿、白前、白
薇、丹参、茜草、紫菀;
② 根茎:狗脊、黄连、升麻、北豆根、川芎、胡黄连、白术、苍术、香附、石菖蒲、黄精、玉竹、
重楼、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
③ 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 ④ 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 3.道地产区
东北:细辛、人参、防风、龙胆 浙江:白芍、延胡索、玄参、白术 四川:附子、丹参 云南:三七、木香 河南:牛膝、地黄、山药 甘肃:当归 山西:党参 4.化学成分
① 蒽醌类:大黄、虎杖、何首乌、巴戟天、茜草; 黄酮类:葛根、黄芩、射干、苦参、甘草; ② 生物碱类:川乌、草乌、附子、黄连、防己、延胡索、苦参、百部、川贝母、浙贝母;
③ 皂苷类:牛膝、商路、太子参、威灵仙、甘草、黄芪、远志、人参、西洋参、三七、柴胡、桔梗、
南沙参、麦冬、知母;
④ 香豆素类:白芷、羌活、前胡、北沙参; 裂环环烯醚萜苷类——龙胆;
⑤ 间苯三酚类——绵马贯众; 色原酮类:防风; 环烯醚萜苷类:玄参、地黄、胡黄连
萘醌类——紫草; 菲醌类——丹参; 鞣制类:地榆。
5.鉴别术语 云锦花纹:何首乌 罗盘纹:商路 疙瘩丁:白芷 狮子头:党参 过桥:黄连 怀中抱月:松贝 车轮纹:防己 朱砂点:茅苍术 鹦哥嘴:天麻 星点:大黄; 金井玉栏:板蓝根 菊花心:甘草 羌活 珍珠盘:银柴胡 起霜:苍术 黄芪 黄芪 蝴蝶片:川芎 砂眼:银柴胡 桔梗 防风 蚯蚓头:防风 钉角:附子 6.分泌组织
范文范例 参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