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江南私家园林景观营造分析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私家园林变化中求统一 。凡举亭台楼榭、行云流水、风雪雨露、树木花草,无论动的静的都能合在一起,因时而变,因景而变。江南私家园林整个园林,造园匠师采取一收一放的手法,以“变”字为主题,形成空间大小、方向、虚实的无穷变化。构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富于韵律感的造园艺术布局。
江南园林常采用以小见大,含蓄不尽的布局方法。在设计布局时,往往将全园分为几大部分景区来布置,各个景区、景物的设置都是为反映该园的主题思想,并且有逻辑地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主游览线上。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粉墙分隔,增加景深,以游廊连接景点,一隔一连,使景观若隐若现,给人们造成奇妙的错觉。同时,通过开池堆山,变幻景观,创造无限空间。欲露先藏的手法也为出彩的造园设计增添了别有一番的趣味。
江南私家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或是利用植物、山石和建筑小品来组织空间,形成大小对比和明暗虚实对比,从而产生扩大空间的效果。其中,作为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借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
山石的运用及其与植物的协调配置是江南园林又一大特色。叠石堆山,就地取材,以太湖石为材质,讲究“透、漏、瘦、皱”的艺术效果。又如扬州个园有名的四季石风格各异各具独特魅力,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但最后却统一在了一个园子中。植物种植上,江南园林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来创造园林的时序景观,随时随地都给游人展现出一帧帧天然图画:春来桃红柳绿,夏日荷蒲薰风,秋景桂香四溢,冬日雪压腊梅。
苏州拙政园
苏州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而拙政园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纵观整个庭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而是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最高处不超过地面16米。“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理念。地块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白色粉墙是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 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 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苏州金鸡湖
金鸡湖,位于苏州市东部,它上承太湖,下泄吴淞江,与阳澄湖、独墅湖、沙湖紧密相连,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内 陆湖泊,堪称二十一世纪苏州“人间新天堂”的象征。有大型滨水空间的城市湖滨广场,公园与住宅精美构建的玲珑湾,富有生态教育内涵的望湖角公园,综合公共艺术与文化设施的的文化水廊,以亲水公园、大批带状绿地林荫道及住宅群构成的湖滨大道,一个连接运河水网、延续姑苏水城风貌的水上邻里巷,林荫道路与运河贯穿小岛的水乡住宅别墅群金姬墩,用淤积湖泥堆建的集自然生态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观鸟区于一体的湖中波心岛。
高教园区
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是目前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园区规划面积10.91平方公里。高教园区位于市区南部,京杭大运河南岸,淮海南路以东,宁连路以北,区域面积19平方公里。是平行带状和轴状形态的总体布局。教学区,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安排,公共设施,绿化休闲文化设施为主轴东西向贯穿整个地块。
上海延中绿地
延中绿地位于上海市“申字”高架道路中心结合点,地跨黄浦、卢湾、静安三个区,共分7个区域,以起伏的地形、疏密相间的林木灌丛、多样的植物种类、丰富的水体形式,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景观。七个园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并由空中步行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感觉园位于延中绿地西南角,感觉绿意,感觉盎然生趣,感觉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感觉园的创意理念。以人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为设计主题,通过植物与水流在一系列独立空间的排列组合,形成多样的植物景观。
在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上,感觉园通过植物色彩、质感、尺度的不同,达到植物与硬质景观的一致,主要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植物空间,即视觉园形成的主轴线空间——触觉园、听觉园形成的半开敞空间——嗅觉园、味觉园形成的密闭小空间序列三个层次。
东入口景观轴线大道是感觉园的主体空间,东窄西宽,长300m的道路形成视线的聚焦,以大道末端的樟树水景广场作为空间的终点。在空间的围合上利用植物特性加强对“视觉”
主题的感受,如水杉的列植、珊瑚树墙及山茶、南天竹、龟甲冬青,高度递减,丰富层次,并利用宽度的变化,增强了透视效果,具有较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和延续感,使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空间的无限。
主轴线空间将感觉园划分了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以林下及地被形成半开敞为主的空间。该空间中的观景视线相对通透,顶部有乔木树冠覆盖,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分为听觉园和触觉园两部分。
听觉园位于此半开敞空间的西部,设计主题为综合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叶沙沙声、水流声、雨打叶面声、脚踩落叶声、昆虫鸟禽的啼鸣声等,创造丰富的听觉感受和乐趣。以深邃宁静的密林为设计目标,因此,该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郁闭的城市山林为摹本。乔木选择体量较大植物,如加杨、银杏、广玉兰、杜英等干形高大挺拔的乔木,下层配合绿篱,形成林下覆盖空间。
触觉园中除了利用硬质景观如天然石料的色彩、粗糙度、软硬等多种变化外,还通过对具有不同触感植物的选择,如植物枝、叶的质地(草质、纸质、革质、蜡质)、形状(椭圆、心形、针形、锯齿状、尖刺状等),枝条(粗细、排列方式、外皮质感等)强化其主题。在植物空间的设计上,植物以块面立体形式(如绿篱、树墙等)规则式布置,利用植物修剪整形的方式来统一不同质地、特性的植物。
嗅觉园以植物的芳香气味为主题,并按四季时序设计春夏秋冬四个小园,通过各个季节不同的芳香植物给人不同的嗅觉感受。顺着园路的弯曲至西北部的味觉园,其主体空间是一圆形的休憩场地,四周环绕密植各种果树,再搭配常绿的雪松,下层采用杜鹃、八角金盘等常绿小灌木,并利用铺装质地的不同,形成相对独立的内部空间。
上海辰山植物园
上海辰山植物园主要规划就以地形的绿化为主,辰山山体则运用生态恢复手法进行处理,作为现有乡土植物的保育区,保护好现有的地带性植被,强调植物园的生态保护功能。依山势构筑安全便捷的道路系统,在顶峰构建观景平台俯瞰全园,引导游人参观考察辰山的立地条件和植被演替的互动过程。对山体的东西两侧采石场遗址进行改造,形成独具魅力的岩石草药专类园和沉床式花园,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主要景点就是著名的矿坑花园。矿坑花园位于辰山植物园的西北角,邻近西北入口,由清华大学教授朱育帆设计。矿坑原址属百年人工采矿遗迹,作者根据矿坑围护避险、生态修复要求,结合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利用现有的山水条件,设计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悟。利用现状山体的皴纹,深度刻化,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和意境。矿坑花园突出修复式花园主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园艺花园。
中心展示区面积约63.5hm2,被绿环围抱,由西区植物专类园区、水生植物展示区以及东区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构成。和绿环大尺度的地形塑造不同,该区基本保持原有农田、水网的度和肌理,仅通过微地形处理,专类园相对高程控制在0.8~1.2m 左右,改善地下水位偏高的立地条件,西区专类园边缘由块石垒砌而成,构成能反映江南水乡景观特质的岛屿状植物专类园,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并且专类园内外空间的植物景观形成精致与粗放,多样与简单的强烈对比。辰山植物园共设置约35 个植物专类园,分4 种类型,第一类是世界各地植物园普遍设置的,按照植物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集中布置展示区,如月季园、春花园、秋色园、观赏草园等;第二类是为增加植物园游园的趣味性,吸引某类特殊人群或为游客科普活动设置的园区,如儿童植物园、能源植物专类园以及染料植物专类园等;第三类是结合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专类植物收集和引进植物新品种展示
区为主,如配合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建设桂花种质资源展示区,收集华东区系植物,建设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第四类是根据辰山植物园场地特征营建的特色专类园区,如水生植物专类园、沉床花园和岩石草药专类园等。
浙江萧山花木城
浙江萧山苗木基地是一家集花卉苗木批发、农业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苗木批发、零售市场。坐落于“中国花木之乡”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由钱江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和浙江钱江花木城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中心。萧山苗木基地由著名设计师精心设计建造, 集中体现了环保、绿化、和谐的社会理念,结合中西文化,突出建筑个性和经营实用性,兼顾生活配套,是杭州市旅游景点之一。城区设置第一交易区、第二交易区、综合服务区三大区块。内设有花卉、盆景、行道苗木、鲜切花、相关生产资料交易区,优良花木种苗栽培基地。 萧山苗木基地绿化工程小苗多,大的乔木较少,萧山苗农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土地,种植苗木周期一般都在3年以下,所以10公分以上的大树较少,一般都种植小苗。
东阳南马镇花园村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地处浙江中部,距东阳城区16公里。花园村以大力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为重点,成为乡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区。花园村有大型粮油商贸城、购物广场、农产品大厅、木材木线市场。旅游观光区的中华百村图、吉祥湖畔、音乐喷泉等十大景点和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园区、佛教文化园、老年公寓、饮食、建材、工艺品等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已基本形成,已成为现代名村游、农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村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池清水绿,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合评价认识
江苏苏州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构景要素进行改造、调整、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构建出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种艺术再现的特点在构建园林山水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江南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风景园林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且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探讨了对古典园林的不同理解,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今后中国园林道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路和指导意义。
现代城市园林,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他给人们的感受是具有现代气息和古典风格,是奔放,雄伟,张扬的体现,是现代造园家对古典园林的改进与深化。现代绿地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更重视生态绿地的建设,使人感受现代科技对人生活的便捷改变。
现代城市园林也遇到有问题。无视地方特点, 模仿成风。城市绿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有些城市建设者、规划师变得无所适从,最后只好照搬照抄别的城市的优秀范例。殊不知其模仿的地方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们充分地体现和挖掘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征。有的城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又出现过度追求植物品种多样性现象。有的挥霍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工程设计讲究科学、合理、经济、实用。然而,当前有的城市绿地建设刚刚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误区,又踏进盲目投资、铺张浪费的旋涡。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本土风景园林师长期的艰苦努力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关注现代园林的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好的园林作品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现代园林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王雷,王建国.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9, 15(4):73-74.
游泳 《园林史》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丁绍刚 《风景园林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有民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和谐美形式》 《改革与开发》2011
胡俞 赵红垒 《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学术论坛》经济视角 2011 潘秀蓉 《感悟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 《园林?花园与设计》 2005 《园林树木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