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及二度创作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及二度创作

论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及二度创作

摘要:演唱者要想合理地表现一首乐曲,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演唱技巧以外,还要了解声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对歌曲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本文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例来分析歌曲的创作特征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创作特征 审美 二度创作 一、歌曲的创作特征中的“中国色彩”

《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的歌词是刘半农所作的一首白话诗,歌词中洋溢出对大自然与生活的无限眷恋,同时流露出对危难中的“它”的无线思念之情,后来经过赵元任谱曲成了一首经典艺术歌曲。赵元任将中国的五声音阶运用到乐曲的创作中,使其具有一定的“中国色彩”,而后又采用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加以变化融入该曲。所以,整首乐曲都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能够感受到它的亲切性。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他”这句在整首乐曲中一共出现四次,随着感情的起伏,作曲家所使用的调性变化,使歌曲中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这一乐句在变化中得以贯通全曲而显示了歌曲的整体感。 二、《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中存在两种交流

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两种交流,首先是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交流,而后是演唱者与欣赏者交流的产物,下面我来解析一下这两种交流: 1.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音乐文化,但到了清末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里,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中国“新文化”的出现,使我国的音乐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新音乐”,它在近代中国的音乐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有一部分传统音乐随着“新音乐”的出现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变化而对自身进行改革以求生存,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氛围促使了本土民间音乐家的思考,当然在传统音乐里也有保持原来面目没有发展的成分。从古代音乐的发展,再到 “新音乐”的出现上看,这也说明我国的音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虽说“新音乐”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定义,同时也融合西方的音乐元素、作曲技法等等,但是我国很多“新音乐”产生都具有其民族性,《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鲜活的例子,歌曲中有运用到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在此基础上赵元任先生又结合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这增加和丰富了这首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2.演唱者与欣赏者的交流

当我们在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的时候,我们在生理上会受到音乐的刺激,我们有可能因为某一首乐曲而产生自己的遐想,然而每个欣赏者的遐想不可能都完全一样,产生这种刺激的动机,有可能是单方面的,也有可能是双方面或者多方面,这种动机有可能来自音乐的本身,也有可能来自欣赏者所接触过的事物或者经历,也有可能是二者结合后的产物等等,笔者认为产生刺激的动机单纯地来自音乐本身,这对音乐的理解是片面的,乐曲本身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情感可言,而是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了音乐的刺激产生了情感。演奏者或者演唱者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加入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或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并运用自己的演唱或者演奏的技巧来对作品进行修饰,在能够很好很好表现音乐作品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产生一定的刺激与共鸣。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演唱者所要表达的“他”有可能是女的“她”、男的“他”,或者一切心爱的“他”,而欣赏者则有可能通过自己对歌曲理解,将歌曲中的“他”转化成自己理解中的那个“他”,但演唱者所表达“他”与欣赏者所理解的“他”有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所以就会产生二者精神层面上的共鸣与交流。

三、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二度创作应注意感受其中的“文学美”与“意境美”

1.《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文学美” 从歌词和旋律上看,《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分为四个乐段,而这四个乐段是对一年四季的不同描绘,始终贯穿这四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对心中那个“他”的思念。

第一段描绘的主题是“春天”,歌词由飘着的“微云”,吹着的“微风”引入,马上就引入了一个春天微风拂面的的画面,作者将情感寄托在微云上,并且期待着微风能够轻轻地将思念吹向远方,带给心中所思念的那个“他”,“啊,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作者的第一次直抒胸臆,但还是略带含蓄。

第二段描绘的主题是“夏天”,“月光”、“海洋”相恋的缠绵情感,情绪连绵起伏,表现了长夜漫漫,作者对心中那个“他”的思念,于是第二次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第二段末尾,有出现了“啊,教我如何不想他”,思念装了着作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月盈则亏感觉,所以作者又一次抒发了思念之情。

第三段描绘的主题是“秋天”,水面的“落花”,水中的“鱼儿”等等景物的出现,形象地描述凋谢的花瓣漂浮在水面上,在清澈见底的水底鱼儿自由自在的游着,作者看到“燕子”在树上仿佛在于她对话,于是又一次发出“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思念之情。 第四段描绘的主题是“冬天”,“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呈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凄苦的心情,最后一次表达了自己如何能够不想念心中那个“他”的情感。 2.《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意境美”

任何乐曲都会有情感或情绪上的变化,或细腻,或粗狂,在乐曲以及演唱者得当的开合,起落,张弛中得到变化,从而渲染出歌曲所要的“意境美”。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意境美”,我们可以理解为刘半农先生在留学期间触景生情思念心中的“他”,并将其转化成描写景物的诗句,其中的景物都被作者渲染上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使原本单纯具有“景物美”的画面,在经过赵元任谱曲之后,升华成具有“意境美”的画面。演唱者若把握好这种“意境美”,就要深刻的理解词曲作者的情绪。 四、结语

在声乐表演中想要正确的表现和融入情感情绪,笔者就必须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经历,乐曲风格等等,对些方面的了解越多其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和再创造能力的空间就越贴切。 参考文献:

【1】韩国勋,吴晓娜.音乐表演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孙兰娟.音乐美学教学论稿[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论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及二度创作

论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及二度创作论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特征及二度创作摘要:演唱者要想合理地表现一首乐曲,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演唱技巧以外,还要了解声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对歌曲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本文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例来分析歌曲的创作特征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l6s31tjb472h8v7sa970wk4t3v47w00u4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