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13. 该山地
A.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 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答案】12. C 13. C 【解析】
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该山地冬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 读“风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B. 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D. 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B. 4月
C. 7月
D. 10月
14. 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风带是( ) A. ① C. ③
15. 下列有关四个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①风带对地中海气候影响显著 C. ②风带对我国影响较大 【答案】14. A 15. D 【解析】
B. ③④间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 ④风带越过赤道后可形成南亚夏季风 B. ② D. ④
【14题详解】
①是北半球的西风带.西欧的海洋性气候是终年在西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是温和多雨的天气,故A正确;②是南半球的西风带,西欧的海洋性气候是终年在西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是温和多雨的天气,故B不符合题意;③是北半球的信风带,西欧的海洋性气候是终年在西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是温和多雨的天气,故C不符合题意;④图中的是风带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西欧的海洋性气候是终年在西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是温和多雨的天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题详解】
冬季,①风带对地中海气候影响显著民A错误。③④间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B错误。我国位于北半球,②风带对我国没有影响,C错误。④风带越过赤道后发生偏转,可形成南亚夏季风,D正确。故选D。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 降水较少
B. 气温较高
C. 风力较弱
D. 光照较强
17. 夏季,S市主要受( ) A 季风影响
【答案】16. C 17. D 【解析】
该题考查大气环流,雾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16题详解】
B. 西风带影响
C. 低压控制
D. 高压控制
多风的天气有利于雾的消散。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故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风力较弱,C项正确。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光照较强,都有利于雾的消散,故排除A、B、D三项。 【17题详解】
该地位于北纬30°N—40°N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故D项正确。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中四地有冷锋存在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9. 此时戊地的风向是 A. 西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东北风
【答案】18. D 19.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和风向的判断,学生要掌握锋面气旋的有关知识,并能够通过等高线判断风向。 【18题详解】
高压地区不会产生锋面,甲乙没有暖锋;按照气旋水平旋转的方向可以判断丙处暖气团推动冷气团为暖锋,丁处冷气团推动暖气团为冷锋,选择D。 【19题详解】
先从高压到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按照北半球向右偏画出风向,此时戊地的风向是东北风,选择D。
读某河段水位变化示意图。
20. 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A. 1970年
B. 1980年
C. 1990年
D. 2000年
21. 【小题2】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 A. 年降水量增大 增加
【答案】20. C 21. D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特征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20题详解】
直接根据图示,1990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的差异最大。故选C。 【21题详解】
较1990年比,2000年的河流水位变化明显变小,则判断上游应有调节河流流量的相关措施实施,增加植被覆盖能调节河流径流量,故D项正确。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 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B. 上游围湖造田
C. 水土流失加剧
D. 植被覆盖
22. 降雨强度为 40mm/h 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 泥沙量少 C. 地面崎岖
B. 下渗率大 D. 降雨历时短
23. 降雨强度为 140mm/h 时,降雨历时 35 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流量变大 C. 土质变松
【答案】22. B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图示为喀斯特地区,降雨强度为 40mm/h 时,地表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下渗率大,转化为地下径流,B对。泥沙量少是侵蚀能力弱的结果,A错。地面崎岖,降水汇集快,是径流量大的原因,C错。降雨历时短,不是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小的原因,D错。 【23题详解】
根据图示曲线,降雨强度为 140mm/h 时,降雨历时 35 分钟后,侵蚀产沙量不断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可侵蚀的土壤少,D对。图中曲线表示,地表径流量一直在增大,A错。不能表明流速变快,B错。土质变松 ,产沙量会增多,D错。 读某大陆南回归线附近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B. 流速变快 D. 土层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