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考研试题及答案(848)
1. 牛顿在地球物理学发展中的两大贡献。
(1)、牛顿第一个估计了地球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得出一个近似情况下的重力
2
公式 g=GM/R,其中g为重力测量值,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地球的质量,R为地球半径。 (2)、牛顿第一个估计了地球的扁率e值。他把地球看成密度恒定的旋转流体,由此推导出e=(a-b)/a,a和b分别为地球的赤道长轴和极短轴。
2. 行星形成经过那五个阶段。
答、原始星云 星云盘 尘层 星子 行星
3. 地球自转轴的几类运动。
答、 进动 岁差 章动
4. 什么是体变模量、什么是切变模量。
答、体变模量是表示各个方向同时受力的情况下,应力与应变的比值。K=P/1ε= 切变模量是单纯发生剪切应力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
??/??????/???
5.
什么是矿物相转换。 答、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化学组成相同的岩石从一种矿物相转变为另一种矿物相。
6.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答、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释放能量越多,震级就越高。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也就是烈度不同。
7. 什么是视电阻率。
答、在地下存在多种岩石的情况下用电阻率法测得的电阻率,不是某一种岩石的真电阻率。它除受各种岩石电阻率的综合影响外,还与岩、矿石的分布状态(包括—些构造因素)、电极排列等具体情况有关,所以称它为视电阻率。
8. 岩石的剩磁有哪5种类型。
答、铁磁性矿物、铁磁性矿物的氧化过程、热剩磁、化学剩磁和沉积剩磁
9. 大地热流值区域分布特征。
答、大地热流是指单位时间内由地球内部通过单位地球面积所散失的热量(mW/m2)。 在我国大陆各构造区域中的热流平均值特征为:西南地区最高(70~85mW/m2),变化幅度也大,西北地区最低(43~47mW/m2),变化幅度也小,华北-东北为59~63mW/m2,即
略高于全国平局热流值。
10. 论述地球发展简史。 答、(1)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地球与其他行星、月球、陨石等都在46亿年前大致同时形成,都是太阳系原始星云的凝聚和塌陷的产物。
(2)放射熔融期(45亿~41亿年前):地球的早期熔融是不完全的。深部的分异成层较为完善,而浅部保留较多的放射性物质,成为后期地壳运动及内部分异的重要动力来源。
(3)小天体碰撞期(41亿~39亿年前):由于地球质量大,受到较多较大的小天体冲击,形成大型凹坑和凹地。
(4)熔流外溢期(39亿~37亿年前):由于地球的壳层较薄,在小天体冲击下,地壳将发生破裂,熔融状态的物质会沿破裂带溢出。
(5)板块构造发育期(37亿年前到现在):这是地球地质发展史所特有的。上述的小天体冲击不仅影响壳层产生破裂和熔流外溢,而且也影响幔层,因那里的可塑性大和温度高,导致大量物质对流,形成软流层。板块构造的早期,岩石层尚薄,板块尚小且多;随时间推移,岩石层变厚,板块变大且集中,整个活动水平降低,进入现代板块活动阶段。
11. 布伦地球内部分层模型、安德森新模型。
答、布伦地球内部分层模型:自地面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物质称为A层,自莫霍界面至400km深度处称为B层,莫霍界面至地幔低速层的顶面称为盖层,400~1000km称为C层。B层和C层合称为上地幔。1000km以下至2900km称为下地幔(D);2900km以下至4980km称为外核(E);4980km以下至5120km称为过渡层(F);5120km以下至6371km称为内核(G)。
安德森新模型: ①海洋层(0—3km);②上地壳和下地壳(3—24km);③低速带上部的区域(24—80km);④低速带(80—220km);⑤在低速带和400km深度间断面之间的区域;⑥跨越400km和670km间断面的过渡带;⑦下地幔(670—2891km);⑧外核(2891—5150km);⑨内核(5150—6371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