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018-2019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
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已开始自己创办报刊,报刊成为当时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的最好武器,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A
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解析: 1909年,中国的电影已经诞生,广播、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答案:B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1 /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答案:D
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答案:B
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2 /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8月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等著名文章先后在该报发表,几个月内《时务报》的发行量激增到一万几千份,对宣传维新变法起了巨大作用。在创办之时,梁启超和汪康年曾议论说:“非创办一杂志,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俾阅者周知全球大事,熟悉本国近状,不足以开民智而雪国耻。”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1898年,天津华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国闻报》,其主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严复在“发刊词”中阐发他的办报思想:要通上下之情——提倡民主;通中外之情——提倡科学,促使中国维新变法,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他首先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连载,在当时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进化论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理论依据。《国闻报》敢于言人所不能言。戊戌政变的第七天,《国闻报》在“视死如归”的标题下,报道了“六君子”被害的消息。对维新志士们的死难表示哀悼,对他们的牺牲精神表示了最后的敬意。这一消息,在全国算是绝无仅有的。
(1)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办报的宗旨。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