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呼吸机是进行机械通气的一种手段,它能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使机体有可能度过基础疾病所致的呼吸功能衰竭,创造条件从疾病过程中恢复。目前由于呼吸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心脏停搏、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的预后大为改善,是呼吸医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从50年至今未有重大改变。呼吸机能否发挥作用,一方面与机器的性能、质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医务人员对呼吸机的熟练掌握,对具体患者的呼吸病理生理改变的了解,以及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均有很大关系。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呼吸机的治疗作用、指征和禁忌证 (一)呼吸机的治疗作用

1、改善通气功能、维持呼吸道内气体的流动 常频通气时,由于正压产生对流,可达到是足够的潮气量;高频通气时则利用高频率的振动,促进对流及气体扩散、弥散过程。 2、改善换气功能 由于气道内正压可使部分萎陷肺泡扩张,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改善通气;同时运用一些特殊的通气方式,如呼气末延长、呼气末屏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等,改变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减少分流。

3、减少呼吸功 呼吸机替代呼吸肌做功,减少了呼吸肌的负荷,使氧耗量降低,有利于呼吸肌疲劳的恢复。

(二)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指征

1、由于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所致的急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气体交换障碍。 2、肺内巨大分流所造成的严重低氧血症,外来供氧无法达到足够的吸入氧浓度。 3、在重大外科手术后(如心、胸或上腹部手术),为预防术后呼吸功能紊乱,需进行预防性短暂呼吸机支持。

4、在某些情况下,可暂时人为过度通气,以降低颅内压或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增

加呼吸代偿。

5、在某些神经、肌肉疾病中,由于肺活量受限,无法产生有效自发呼吸,可应用机械呼吸,增加通气,以避免肺不张和分泌物滞留。

6、下述指标可作为呼吸机应用的标准。即呼吸频率>30次/min,肺活量<10~15ml/kg,最大吸气压<-(-25cmH2O),氧分压<(60托)(面罩纯氧吸入时),二氧化碳分压>(55托)(急性呼吸衰竭时)。可根据I型及Ⅱ型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适当参考上述标准。有支气管胸膜瘘时可用高频通气。 (三)禁忌证

有大量咯血、肺大泡、张力性气胸(未进行适当引流时)或在重症结核易出现播散等情况下,则应慎重应用。

二、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机械辅助呼吸是应用人工或机械装置产生通气,用以替代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达到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减轻呼吸肌做功等目的。 (一)常频呼吸机

呼吸过程中,肺泡通气的动力是来自肺泡内压与口腔开口压之间的压差。常频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即在于重建此压差。呼吸机分类的目的是说明其设计特点,以便在使用前可以了解其功能、操作特点,以及其对病人的适应性及可能出现的情况。

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呼吸时相分类。呼吸周期可分为4相,即吸气开始、吸气、吸气终止、呼气。其中吸气终止方式最常用,即由吸气相转向呼气相,又称为切换。按吸气终止切换方式可分为以下3类。

1、压力转换型通气机 以气道压力作为切换参数。呼吸机可产生气流,经呼吸道使肺泡扩张,胸、肺被动扩大,气道内压不断升高,达到预定压力值后气流中止,开始呼气;此时气道内压不断下降,达到另一预定值,气流再次发生。吸气时间和气道内压的上升速率随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而改变,由于它是以压力作为吸气终止的切换指标,因而当支气管痉挛、咳嗽、分泌物积聚,即增加吸气阻抗、压力升高时,可造成吸气过程的停止,不

能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以往此型呼吸机多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结构简单,易同步。一般认为对有严重肺实质病变者不适用,多用于新生儿通气或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近年来,压力控制型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

2、容积转换型通气机 以容量作为切换参数。呼吸机将预定的潮气量送入呼吸道,并保证在预定的压力范围内(有压力安全阀门调控),潮气量不受胸肺顺应性及气道阻力变化的影响。目前临床应用较多,多数以电力为动力,工作性能稳定,体积较大。如容量以气流量和时间的乘积决定,则又称为流量型。

3、时间转换型通气机 以时间作为切换参数。即按预设吸气及呼气时间进行切换,潮气量则由吸气流速加以控制,故基本上和容积转换型通气机相仿。但由于吸气流速除由呼吸机工作压力决定外,还受气流阻力(包括摩擦阻力及弹性阻力)的影响,因而气道阻力及胸肺顺应性对潮气量仍有一定影响。

目前常用的呼吸机除具有容积转换型通气机的特点外,尚可同时具有其他类型的功能,可根据病情选行选择。此外,尚有许多分类方法。如按产生吸气压力的控制方式分为正压通气机和负压通气机;按吸气开始方式分为流量触发型、容量触发型、时间触发型(即按预定呼吸频率)及压力触发型(按设置的吸气敏感度)。 (二)高频呼吸机

上述的常频呼吸机的频率范围在5~60次/min,潮气量范围在100~2 000ml。由于在常频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有时会给机体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机械呼吸所带来的气压伤及血流动力学影响,近年来主张用较小的潮气量和较高的通气频率,既可提供一定的通气量,又能维持较低的气道内压和胸腔内压,因此产生了高频通气。它通过高频率的振动,大大加速了气体的弥散过程,同时气体在支气管内来回运动时产生偏流,肺组织非同步扩张,也形成了部分对流。实验结果表明,高频通气时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小,对呼吸道和肺无损伤,肺内气体分布均匀。高频通气的呼吸频率>60次/min,潮气量<150ml,吸气时间约在~。根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种型。

1、高频正压通气(HFPPV) 频率为60~100次/min,吸气时间百分率<30%,潮气量小于正常。

2、高频喷射通气(HFJV) 频率在100~500次/mln,潮气量为1~3倍的生理无效腔。

3、高频振荡通气(HFOV) 频率为900次/min以上,可达3000次/min,一般认为1000次以下已足够应用。潮气量<1倍的生理无效腔。也可使用高频振荡,产生呼吸道内震荡拍击,有利于排痰。 三、呼吸机的调节

呼吸机治疗是非生理性的,为了减少它对呼吸及循环的不良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病理状态所致的呼吸动力学改变,合理选择备项参数。

1、每分通气量 通常以呼出气量表示,每平方米一般为~4.5L/min。但要注意呼吸无效腔,以了解实际肺泡通气量。无效腔除体内的解剖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外,由于呼吸机的参与,还应包括呼吸无效腔,即静态无效腔和动态无效腔。前者是指呼吸机本身和连接患者管道中参与重复呼吸的部分;后者是指正压通气时,气体受压,橡皮气囊、通气管扩张延伸,部分潮气量未进入呼吸道。动态无效腔与通气压力成正比。故一般通气量需较生理需要量高出20%~50%,通气量的调整最后需依据血二氧化碳水平。通气量应该逐渐增大,使血二氧化碳水平逐步下降,避免通气过度。

2、潮气量和频率 通气量是由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所决定。通常潮气量为10~L2ml/kg,频率在12~16次/min。为达到一定的通气量而又适合病人的实际生理需要,应根据病人的力学性质,选择不同的组合。如顺应性降低的患者,可选择频率稍快、潮气量较小的方式,避免通气压力增加过多。反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则应选择潮气量大、频率慢的呼吸方式,避免气流进出过多、呼吸道内产生涡流较多而阻力更大,加重肺内通气分布不均。

3、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比值 频率决定后,每次呼吸周期的时间也相应确定,此时需安排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比值。考虑两者的关系,需兼顾呼吸及循环两方面的影响。原则是吸气时在肺内能均匀分布,又能充分排出,不增加心脏负荷。一般将吸气时间定为1,肺气肿时以1:2~1:为宜,限制性疾病时则为1:1或1:,心功能不全时1:,ARDS时则以(~2):1为宜(此时为反比呼吸,将呼气时间定为1)。 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比值的计算方法为: (1)确定呼吸频率。

(2)60除以每分钟呼吸次数。 (3)决定吸气时间(Tl)。

(4)呼吸时间减去吸气时间得出呼气时间(TE)。 (5)吸气时间/呼气时间=T1/TE。

4、通气压力 它是近端呼吸道开口压,由潮气量、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决定,不能反映肺泡内压。肺内病变较轻时,一般为~(15~20cmH2O),通气压力增大后易产生循环改变。如需加大通气压力来维持适当的通气,则应减少吸气时间。

5、触发灵敏度 吸气开始一般按预置的频率所决定的时间启动呼吸机送气,如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则其吸气动作所产生的气道负压将启动吸气开始。触发灵敏度取决于所需的吸气强度。

6、吸气流量及形态 吸气流量反映每单位时间气体容量的变化,吸气时间取决于吸气流量,后者保证在足够时间内吸入预定的潮气量。通常成人的吸气流量定在40~60L/min,但病人呼吸频数(>25次/min〉时则需加大。在控制通气时,吸气时间由吸气流量和切换频率所决定。呼吸机送气的形态通常为匀速,但也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波形,如递升形、递降形等。

7、氧浓度 呼吸机采用空气与氧混合装置,通过调节可决定吸入气的氧浓度。但长期高浓度吸氧可致氧中毒,因而当吸入氧浓度超过60%时,即应考虑改变压力进行供氧,而不是继续增加吸入氧浓度。 四、机械呼吸工作模式

将呼吸机各种工作参数进行不同的组合,根据临床需要组成各种工作模式,以便临床工作者进行选择。

1、控制通气 采用时间切换方式,呼吸机控制病人的潮气量、频率和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比值,病人的自主呼吸不能触发送气。适用于呼吸完全停止或呼吸极微弱者。 2、辅助通气 呼吸频率由病人控制,吸气由病人吸气动作所产生的气道内负压所触发,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呼吸机是进行机械通气的一种手段,它能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使机体有可能度过基础疾病所致的呼吸功能衰竭,创造条件从疾病过程中恢复。目前由于呼吸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心脏停搏、呼吸衰竭等危重病人的预后大为改善,是呼吸医学的重大进展之一。呼吸机的基本原理从50年至今未有重大改变。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ky5348zn502ra61x73m28mwx1483k01cx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