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项目经理部制定具体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并报公司审批,并纳入公司创社会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样品管理制度
(一).样品报批
1.所有材料选样由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样品要能体现材质、功能或工艺,一旦样品经过设计师、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审批,经审批同意的样品将成为检验相关工程或工艺的标准之一。
2.所有材料、产品、工程设备和工艺在用于永久工程之前由总承包部物资部向监理工程师审批,所有报批的样品都应贴有标明其产品名称或类别、厂家名称、型号、品名、价格、供应商的名称和出产国等的标签,并附上任何必要的说明书、证书、出厂报告、性能介绍、使用说明等相关资料,以供设计师和监理工程师安排检验并审批。这类材料、产品和工程设备至少应包括诸如钢筋(600mm长)及墙砖、防水材料、门及小五金、各类喉管及线管连配件等。
3.如果设计师和监理工程师未能在收到样品后14天内给出书面批复,发包单位就此通知设计师和监理工程师尽快批复。如果收到此类通知后7天内仍未对样品进行批复,则视为已经批准。
4.样品必须来自为永久工程供货的实际源地,且样品的尺寸和数量应根据发包人和设计、监理工程师的相关指示;且应足以显示其质量、型号、颜色、表面处理、质地、误差和其他要求的特征。至少一套经发包人和设计、监理工程师审批的样品需存放在现场的样品间,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师各保存一套。
5.在每次呈报样品时,都附上一份申报单,其中应列出上述的样品数据和资料,并写明每一样品所对应的图纸号和工程量清单中的对应项目编号,并预留复意见栏;申报单一式四份,以便有关各方都能得到一份原始记录;申报单的格式应经过设计师和监理工程师批准。
6.一旦某一样品被认可,将不允许在品牌、质地等方面作任何改变。 (二).样品管理
经审批同意的样品需妥善陈列在现场的样品间中。样品间要防雨、防潮和防霉等功能,面积应不小于100平方米,配备足够的陈列柜台和足够的照明。防止因存放不当而造成样品的任何破损、变性、变形或灭失等,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样品存放场所。
二.原材检验制度
建立原材料的检查制度。原材料采购需要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应根据总体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要求制定,并经技术主管审查,由项目经理审核后方可执行。加强原材料检验,凡进场材料必须经技术、质量负责人验收,有其签字方可入库,不合格材料不得进场。 质量检测设施管理制度
(一).包括检验、测量和计量设备,总承包单位质量部负责质量监测设施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编制检测设施的配备计划、自用设备购置计划、设备校准计划、年度设备校准计划,建立工程测量、检测、计量器具管理台帐、卡片和档案。
(二).分包单位按总承包单位的要求制定相关计划、配备足够的检测设施,并建立帐目,按照校准周期进行校准,留存校准记录,总承包部负责监督检查。各分包项目部要求制定原材料送试计划,确定专人负责原材料的试验和检验工作,提前组织送试,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开工时由测量专业人员对现有结构的轴线、50控制线进行复核,做好书面记录,并请监理进行认证。按照测量施工方案的要求做好测量的报验、复核和检验工作。施工前,按图纸校对各配件的标高,发现问题,及时向总包技术部门反映。
(四).校准要求:测量仪器、质检仪器等属于计量检测范畴的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结合企业的制定的检测计划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有登记台帐和使用纪录。
(五).质量检测设施失准控制
1.一旦设备失准,应立即停止使用,进行校准和调整或改用经过校准的设备,并对已经检测的结果进行回溯,确保已检结果的有效性。
2.在修理、调试后仍达不到原精度时,使用单位可根据检测部门出具的检定或校准结果通知单降级使用;
3.确实损坏已无法修复,应根据检定通知单或损坏情况说明,由单位主管领导批准报废,并销帐。
(六).流转控制
1.入库:新购入的计量设备入库进帐前,各单位计量员组织验证和校准,校准不合格,由采购人员负责退货或更新。
2.长期不用的,使用单位应当进行封存管理。
3.需要封存的设备入库前,由各单位管理人员组织验证,必要时,也可进行校准。
4.出库:新购或封存入库的计量设备在领用或启用前,各单位应验证其有效期。如超过校准周期,应组织校准。办理领用手续。
5.流转验证:计量设备流转移交时,或经过长途运输到达使用地,使用前使用单位应进行验证。
(七).状态控制
1.标识采用张贴彩色标志的办法。
2.标识分为“合格”、“准用”、“ 限用”、“封存”、“禁用”五种。设备使用单位的计量员根据设备检定结果的记录进行标识,妥善保护,并防止损坏。
3.各类检测设施在张贴彩色标志时应填写计量器具出厂编号。“合格证”上应填写有效日期及检定员名字;“封存证”应填写办理此封存手续的计量员名字及封存日期;“禁用证”的批准人栏应填写本单位领导人或主管人名字及禁用日期。
4.凡超过校准周期的,均由管理员标识封存。
5.标志应妥善维护,不准人为损坏。标志破损或脱落,应由管理员验证情况,重新确认标识。
(八).使用控制
1.质量检测设施由使用单位指定管理员负责维护保养,保持器具的灵敏度和清洁;
2.各类检测人员所使用的计量设备应符合检验合格(或降级使用)和标识清晰要求,并严格按要求正确操作使用。
3.计量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检测人员不能处理的不要随意拆卸,应送指定的单位修理。
(九).搬运控制
1.计量设备在搬运流转时,应轻拿轻放,并按有关要求注意保护,不要受压、受震、受潮或倒置。
2.对于精密的计量设备,还应有特别的保护措施,防止计量设备在搬运过程中受损或影响精确度。
(十).贮存控制
1.使用后应擦拭污垢,保持洁净,必要时适当润滑,装入原来的包装物,存放在室内的专用货柜或货架上。
2.存入库内的计量设备严禁与其他物品混放,不合格、报废的设施严禁与合格设备混放。
3.设施存放的环境应符合防尘、防潮、防震、防高温、防腐蚀要求。 (十一).“三检制”和检查验收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坚持检查上道工序、保障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做好自检、互检、交接检;遵循作业队伍自检、总包复检、监理验收的三级检查制度;严格工序管理,认真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测和记录。
(1)自检:在每一项分项工程施工完后均需由施工班组对所施工产品进行自检,如符合质量验收标准要求,由班组长填写自检记录表。
(2)互检:经自检合格的分项工程,在项目经理部专业责任工程师的组织下,由作业队伍工长及质量员组织上下工序的施工班组进行互检,对互检中发现的问题上下工序班组应认真及时地予以解决。
(3)交接检:上下工序班组通过互检认为符合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要求,在双方填写交接检记录,经作业队伍工长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项目专业责任工程师要亲自参与监督。
在三检完成后,由项目责任师组织作业队伍填写验收资料,报项目质量监督部进行验收,合格后由项目质量监督部组织向监理报验,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严格履行三检制和检查验收制度是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我司将严格按此程序执行。
(十二).挂牌制度 (1)技术交底挂牌
在工序开始前针对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场挂牌,将施工操作的具体要求,如:钢筋规格、设计要求、规范要求等写在牌子上,既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工人进行现场交底,又便于工人自觉阅读技术交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施工部位挂牌
执行施工部位挂牌制度:在现场施工部位挂
“施工部位牌”,牌中注明施工部位、工序名称、施工要求、检查标准、检查责任人、操作责任人、处罚条例等,保证出现问题可以追查到底,并且执行奖罚条例,从而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达到练队伍、造人才的目的。
(3)成品、半成品挂牌制度
对施工现场使用的钢筋原材、半成品、水泥、砂石料等进行挂牌标识,标识须注明使用部位、规格、产地、进场时间等,必要时必须注明存放要求。
(十三).问题追究制度
(1)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同时涉及项目工程质量的技术、材料、机具设备管理人员和作业队伍等,也要对工程质量事故承担相应责任。
(2)对不合格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必须处理。不合格检验批流入下道工序,要追究班组长、作业队伍负责人和项目责任师、质量员的责任;不合格分项工程流入下道工序,要追究项目责任师、生产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责任;不合格分部工程流入下道工序,还要追究项目经理责任。
6、奖惩制度
我司将根据多年项目管理经验和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作业队伍质量管理规定》,在作业队伍进场时就向其宣讲交底,使项目对作业队伍的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序化,避免野蛮施工。
依据国家质量验收规范和企业质量标准,每周进行一次现场质量大检查,检查结果和日常检查验收的资料作为奖罚的依据。通过规范的奖罚管理,使操作工人自觉提高质量意识和参与质量活动的积极性,也使管理人员认真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 四.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制度
(一).工程报验时,各分包单位必须备齐相关验收资料,资料内容必须齐全、真实、清楚。
(二).各分包单位在报验之前针对验收项目必须严格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方可报验,以保证一次验收通过率,从而达到加快施工进度的目的。
(三).现场首次验收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必须齐全,以便于加快对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处理。各分包单位不得直接对监理及业主,必须向总包报验,由总承包部统一组织验收。
(四).各施工单位针对关验收人员在现场验收过程中所提出质量问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