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以沈阳市为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调查 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沈阳地区72名幼儿教师进行测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沈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各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对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领导、家长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各种素质的高要求,减员增效、岗位聘任、晋升晋级等都会成为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要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通过检索文献发现,1997年郑晓边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必须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杂志上发表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两篇文章可算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性文章。然后沉寂了两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学者才又陆续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探讨。从理论和思辩层面上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现状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相对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杭州、金华两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小异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但未见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3)相关研究。刘瑛2006年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仅几篇而已,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局限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面。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缺少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且研究结论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有关教师
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水平,操作性不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提高本地区教师素质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本省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阳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症结所在,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4所幼儿园为单位抽取1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2025岁28人,26-30岁30人,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无症状反应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各因子检出率前3位依次是敌对、躯体化、强迫。参照有关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幼儿教师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占23.6%,各因子项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敌对18.1%,躯体化15.3%,强迫15.3%,抑郁12.5 %,焦虑12.5%,偏执12.5%,人际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儿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P<0.01>,其它各因子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说明沈阳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全国普通人群较差。 (三)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3可见,幼儿教师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 (四)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4可见,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3.不良情绪反应突出。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中敌对、抑郁、焦虑的阳性症状依次为18.1%,12.5%,12.5%,这些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敌对主要从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时常有工兀恶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议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抑郁主要指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咸旦、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恶感;焦虑主要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湘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特征,如气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2)有些园所管理上过于僵化,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下,导致教师容易神绍过敏,心中不踏实,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宁。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而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渐下降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现代幼儿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些,都面临着培训进修,评比,晋级等学习和考核,还有幼儿课程日益丰富、复杂,也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龄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2)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决定了她们对高强度劳动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应激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长等各种家庭问题。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都受各自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3)本研究以5岁作为年龄段的划分间距,而年龄在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样本偏少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一个原因。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比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其分数略高些,但差异不明。通常,由于经验的差别,教龄短的幼儿教师承受压力的程度,对课程的把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龄长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得分上教龄短的教师高于教龄长的教师。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教龄长的教师还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教龄短的教师基本相当,不构成显著差异。
3.不同班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师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同时小班幼儿的教学计划较少,所以教师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教学力较小。(2)中班幼儿相比较下更淘气,更活泼,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所学知识的要求也更高。这样,中班幼儿教师虽然在幼儿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减少,但教学压力却提高。(3)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教师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体力,但在教学计划上更严,更紧,面临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儿教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压力,所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