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774—2004
4.2.2.3.4 触发事件追忆报表中的任一开关量信号动作,检查事件追忆报表应打印正常,数据和被触 发的开关量信号,动作前后时间应正确。 4.2.2.4 历史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试验:
4.2.2.4.1 从历史数据库中选取一组记录点,内容应包括模拟量、开关量、操作记录、系统事件等。 4.2.2.4.2 分别组态当前时段(短期)的历史数据报表和曲线,显示并打印,检查报表、曲线的数据和时
间应正确,整个操作过程应无故障报警。
4.2.2.4.3 分别组态已转储至磁带或光盘(长期)的历史数据报表和曲线,系统应提示需提供己转储时段 的历史数据磁带或光盘;插入相应的磁带或光盘,予以激活,显示并打印,检查报表、曲线的数据和
时间应正确,整个操作过程应无故障报警。 4.2.2.5 性能计算功能检查:
4.2.2.5.1 检查与性能计算相关的所有测点应正确,计算报表及画面应显示、打印正常。 4.2.2.5.2 启动性能计算应用程序,应无出错报警。
4.2.2.5.3 协同有关部门检查性能计算精度,若不符合设计要求,应进行调整或组态修改。 4.2.2.6 通信接口连接试验:
4.2.2.6.1 系统上电,通信接口模件各指示灯指示正确。 4.2.2.6.2 启动通信驱动软件,系统应无出错信息。
4.2.2.6.3 利用网络软件工具或专用的通信检测软件工具,确认通信物理连接应正确有效。利用应用
软件或模拟方法检查测试数据收发正常,实时性应达到设计要求。
4.2.2.6.4 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其他专用装置的接口和通信,应检查确认连接完好,通信数据正确无误。 4.2.3 自备不间断电源(UPS)试验 4.2.3.1 自备 UPS 性能测试:
4.2.3.1.1 将 UPS 电流输入端接到交流 0~250V 调压器的输出端,调压器的输入端连接到交流 220V 电源上,合上电源。将调压器调至交流 190V、交流 220V 和交流 250V(根据 UPS 手册而定),分别测 量 UPS 电源的输出电压,均应在交流(1±5%)×220V。
4.2.3.1.2 将 UPS 电源接到交流 220V 供电,启动由该 UPS 电源供电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电源切换及 备用时间试验:
a) 试验电路接入示波器。
b) 确认 UPS 电源电池充电灯灭,调节调压器的输出电压等于切换电压时(或切断 UPS 外部供电 电源),UPS 电源应迅速切至电池供电,测量 UPS 输出电压应在交流(1±5%)×220V。
c) 切断 UPS 外部供电电源,使 UPS 切至电池供电,直至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关机程序,最后应 正确关机。
d) 检查 UPS 电池供电备用时间,应不小于制造厂说明书规定的备用时问,一般应保证连续供电 30mill。
e) 恢复 UPS 外部供电,UPS 应由电池供电切至外部电源供电。 f) 通过示波器,记录 UPS 电源切换时间,应小于 5ms。
g) 观察切换过程,相应的声光报警、故障诊断显示及打印信息应正确,计算机控制系统及设备 的运行应无任何异常,否则应进行检修或更换该 UPS 电源。
15
DL/T774—2004
4.2.3.2 自备 UPS 与计算机通信检查:
4.2.3.2.1 检查 UPS 和计算机的通信应正常,启动 UPS 的自检功能,检查计算机中的 UPS 自检报告, 应正常、无出错信息。
4.2.3.2.2 从计算机中启动 UPS 电源测试程序,检查与 UPS 的通信应正常。
4.2.3.2.3 切断 UPS 外部供电电源,UPS 切至电池供电,或在计算机尚未关机之前,部供电电源,计 算机均应有相应的报警信息。 4.3 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维护 4.3.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投运与验收 4.3.1.1 投运前的检查:
4.3.1.1.1 计算机设备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度应满足设备运行的要求。 4.3.1.1.2 电子设备室机柜上方的空调通风孔,应已采取防漏水隔离措施。 4.3.1.1.3 各路电源熔丝容量应符合规定。
4.3.1.1.4 各控制柜、中间端子柜的柜号、名称应醒目;柜内应附有端子排接线图,照明正常;各公 用电源线、接地线、照明线和测量回路接线应连接正确、牢固。
4.3.1.1.5 由现场进入中间过渡端子柜、控制站机柜的各类信号线、信号屏蔽地线、线,应连接正确、
牢固、美观,电缆牌号和接线号应齐全、清楚。 4.3.1.1.6 逐项进行下列检查,应符合规定要求:
a) 控制站:
1) 柜内各电源模件、主控制器、功能模件及其他设备,应全部复原且安装正确、牢固; 2) 引入控制站机柜的各类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及柜内连接电缆,应连接完毕、正确、牢 固、美观;
3) 与各站的冗余通信电缆,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美观;
4) 控制站内的数据通信线以及各控制站间的通信线,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 5) 各功能模件与中间端子柜内对应端子板的连接电缆,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 b) 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
1) 各站的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等的电源应连接完好;
2) 键盘、鼠标或轨迹球、显示器信号线和打印机信号线与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应完好、正; 3) 各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线,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 4.3.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上电、试验与投运:
4.3.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或停运后的上电,不应随意直接合上电源,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上电准备工作:
1) 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的电源回路,经确认无人工作; 2) 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经确认允许计算机控制系统上电; 3) 系统投运所需手续齐全。 b) 上电过程要求:
1) 上电过程中,逐个检测电源模件的各路输出电压和上电设备或系统的电源电压,应在规定 范围内,发现异常及时排除;
16
DL/T774—2004
2) 确认上电的设备或系统的电源电压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级设备或系统的上电操作。 c) 控制站上电:
1) 合上控制站总电源开关:
2) 合上控制站系统电源开关,合上控制站现场电源开关;
3) 启动控制站,自动进入系统运行,指示灯显示运行状态,可通过自诊断程序进行观察。 d) 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等上电:
1) 合上总电源,接通工程师站和各服务站的主电源,启动工程师站和各服务站,待显示器上 出现显示并进入操作系统后,启动应用程序(或系统自启); 2) 合上打印机、硬拷贝机、显示器等外设电源开关;
3) 合上各操作员站主电源开关,启动各操作员站后,自动进入应用程序。 e) 按照上述步骤,逐台启动所有计算机;直至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启动完毕。
f) 检查整个系统的通信连接、显示器画面显示、各设备的运行状态等指示,应正常并与实际状况
相符,否则应予以处理;必要时可通过专用检查工具和专用软件进一步进行检查。 g) 检查计算机通风设备应工作正常。
4.3.1.2.2 经过检修或升级后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应按照第 4.2.1、4.2.2 条要求,进行系统的性能和功
能试验。
4.3.1.2.3 经过检修或升级后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各设备性能及功能检查、试验正常的情况下,应
进行 72h 的离线运行,以便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只有在系统的稳定性符合要求后,才能将系统正式投
入在线运行。 4.3.1.3 检修验收:
4.3.1.3.1 控制系统中所有孔洞密封完好。
4.3.1.3.2 控制系统中各项检查、检修项目符合质量要求。
4.3.1.3.3 测量模件的备用通道,已按在线运行通道要求进行初步设置。
4.3.1.3.4 控制系统各项性能及功能试验均按试验方案试验完毕,技术指标符合规定要求。 4.3.1.3.5 现场检查各控制子系统投运正常(具体要求见第 8~15 章)。
4.3.1.3.6 下列各项检修记录应齐全、完整、规范、数据正确,记录结论应符合质量规定要求,若有
不合格项应单列出清单。
a) 核查停运前检查异常记录及检修后异常问题处理结果,应无漏处理项。 b) 绝缘电阻测试,应符合要求。
c) 模拟量 I/O 模件精度校准记录,并附有各类模件校准合格率归类统计表。 d) 计算机设备及系统的部件性能检查、试验记录应齐全,并符合规定要求。 e)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试验记录应齐全,并符合规定要求。
f)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备、部件的修理和部件更换记录应详细、齐全(应附有修理、更换原因等详
细说明)。
g) 软件检查修改记录应详细、齐全(应附有详细说明及修改审批单)。 h) 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备份,应保证质量,数量足够。 i)计算机控制系统硬、软件的任何修改,均应有详细记录。
17
DL/T774—2004
4.3.1.3.7 整个系统启动后,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故障报警记录、自诊断记录,应无异常。 4.3.1.3.8 打印机通电后运行正常,打印纸装配完好。 4.3.2 计算机控制系统维护 4.3.2.1 日常维护:
4.3.2.1.1 系统运行期间,不得在计算机控制系统 3m 以内的范围内使用对讲机。 4.3.2.1.2 可能引入干扰的现场设备除检查回路接线应完好外,还应对该设备加装屏蔽罩。
4.3.2.1.3 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硬、软件故障记录台账和软件修改记录台账,详细记录系统发生的所
有问题(包括错误信息和文字)、处理过程和每次软件修改记录。
4.3.2.1.4 防止将电脑病毒带入,工程师站上不应安装任何其他第三方软件,软盘须专盘专用。
4.3.2.1.5 日巡检中,做好缺陷记录;并按有关规定~.mj-安排消缺;热工自动化专责工程师应定期对
巡检记录进行检查,对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巡检内容与要求包括:
a) 查看运行日志,摘录控制系统发生的问题。
b) 检查 SOE 及其他实时打印机的状态、打 Ep 内容和时 f.q,应与实际相符;检查打印纸备余情, 发现卡纸、缺纸等应及时处理。
c) 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其他各系统(如 DEH)的时钟,均应与主时钟同步。
d) 查看显示器报警画面、报警打印记录、声光报警装置及事件顺序记录(SOE),正常运行时应无 报警显示。
e) 检查电源系统和各个模件指示灯,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f) 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制造厂要求。
g ) 有散热风扇的控制柜,风扇应正常工作,异常的风扇应立即更换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h) 查网络出错记录和网络工作状态应无异常、无频繁切换等现象。 i) 查系统白诊断功能画面,应无异常报警,各冗余设备应处于热备状态。 j) 查系统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服务站和各控制站的运行状态应无异常。
4.3.2.1.6 设备室、工程师室和控制室内的环境指标按照表 3 执行或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表 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环境指标
温度 r 环境要求 15~28 温度变化率 ℃/h ≤5 45~70 湿度 % 振动 mm <0.5 含尘量 mg/m3 ≤0.3 4.3.2.2 定期维护:
4.3.2.2.1 运行过程中,定期检查和试验以下内容:
a) 操作员站、通信接口、主控制器状态、通信网络工作状态、系统切换状况、电源主备用工作 状态应正常。
b) 历史数据存储设备应处于激活状态(或默认缺省状态),光盘或硬盘、磁带等应有足够的余量, 否则及时予以更换。使用磁带机时,应经常用清洗带清洁磁头。
c) 定期(一个月左右)用专门的光驱清洁盘对光驱进行清洗,保持光驱的清洁。
18
DL/T774—2004
d) 检查各散热风扇应运转正常,若发现散热风扇有异音或停转,应查明原因,即时处理。 e) 针打的打印头、字辊导轨和机内纸屑等,宜每月进行一次清洁,并适量添加润滑油。 f) 检查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服务站硬盘应有足够的空余空间,否则应检查并删除垃圾文件或 清空打印缓冲池。
g) 定期进行口令更换并妥善保管。
h) 定期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态和软件、数据库的备份,具体要求见 16.2.1。
i) 定期检查并记录各机柜内的各路输入、输出电源电压,若发现偏低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4.3.2.2.2 定期清扫机柜滤网和通风口,保持清洁,通风无阻。 4.3.2.2.3 定期进行控制系统检修、基本性能与功能的测试。 4.3.2.2.4 定期对电源模件进行检测,更换模件电池。 4.3.2.3 模件更换:
4.3.2.3.1 模件更换投运前,应对模件的设置和组态进行检查:
a) 对照被更换的模件,正确设置模件地址和其他开关、跳线。
b) 将待更换模件插入插槽中,启动模件,模件的状态指示灯应显示正确。 c) 在工程师站上对模件的状态和组态进行检查,若有不符,应重新设置和组态。 4.3.2.3.2 检查结果经监护人确认后,将模件正式启用,并填写记录卡。 4.3.3 计算机控制系统停用 4.3.3.1 计算机控制系统正常停用:
4.3.3.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应连续通电运行,局部检修宜停运相应的设备电源。
4.3.3.1.2 停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前,应确认有关的生产过程已全部退出运行,或已做好了相关的隔离
措施,否则禁止停运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
4.3.3.1.3 所有需检查、处理和信息保存工作均已结束。
4.3.3.1.4 与停电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经确认均已退出运行并允许该系统停电。 4.3.3.1.5 系统经确认无人工作,停电所需手续齐全。
4.3.3.1.6 系统停电不得随意直接关闭电源,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 关闭各操作员站主电源。
b) 关闭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电源。 c) 关闭控制站的现场电源。 d) 关闭控制站的系统电源。 e) 关闭控制站的总电源开关。 4.3.3.2 计算机控制系统长期停用:
4.3.3.2.1 计算机控制系统长期停用之前,应做好所有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工作。
4.3.3.2.2 长期停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停运期间应保证其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符合 4.3.2.1.6 要求。
4.3.3.2.3 定期通电,进行相关检查和试验,确保计算机控制系统处于完好状态。 4.3.3.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周期:
4.3.3.3.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应随机组大修进行;机组小修时,可根据系统状况进行相应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