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及其财务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会计常常密切联系,难以绝然分开,但是两者在绪多方面存在着区别:会计侧重于对资金及其资金运动的核算、监督,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纪实性的描述,财务则主要关心如何取得资金、如何运用资金、如何处理由财务活动而引起的各方面经济关系,它侧重于财务的前瞻性的筹划、运作中的调节、控制和关系的协调。(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管理;财务管理的工作五个环节有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有: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
信用社财务活动主要有:1、资金筹集;2、资金运用;3、成本支付;4、收入取得;5、利润形成及分配。
由财务活动而引起的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表现在:
1、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接受投入资本,为投资者保值增值,对投资者支付投资报酬的关系。
2、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按合同规定借入资金并按期清偿本息的关系。
3、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按合同投放资金并按期收回本息,互助互利的信贷关系。
4、与同业之间的关系:资金拆入和拆出,业务委托和受托中的本息,手续费清偿,资金互助,相互竞争的关系。
5、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接受监督、严格执行信贷政策、借入资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备付金的关系。
6、与县级联社之间的关系:投放股金、接受服务、分享红利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错位)
7、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接受强制、无偿参与分配的关系。
8、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职工履行岗位责任,信用社合理分配工资福利的关系。
财务关系的实质是物质利益关系。处理好关系的原则是严格遵守国家金融财政法律法规、人民银行金融规章制度和责、权、利相结合。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信用社所从事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既体现了信用社业务的开始,又体现了信用社业务的终结,贯穿于信用社业务的全过程。
1 / 14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体制
信用社的体制特征是整体大、单个小、多级法人制度。由此表现在财务管理体制上总的说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统一领导
由中央银行总行农村合作金融监督管理局(农金局)和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总办),依法行使对全系统财务管理的领导权。财务制度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中央银行统一制定。
2、分级管理
各省的信用社管理部门可根据辖内情况,对农金局和总办的财务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并报农金局和总办备案。
实际操作中可分为:内部管理体制和外部管理体制。
1、内部管理体制
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前提下,实行主任负责制,同时接受广大社员的民 主监督和管理,有关重大财务事项须经民 主管理组织研究决定,并定期向社员代表大会报告其财务状况。
2、外部管理体制
从1993年财务制度改革时起,规定了信用社财务工作由各级税务部门主管。
三、信用社经营的基本原则
1、独立核算
信用社在财务核算上,一般以具有法人资格的基层信用社为单位单独核算盈亏,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业务状况表(现金流量表)。
2、自主经营
信用社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避免资产风险,必须具有货币商品经营者所拥有的全部权利及实现它们的高度自主权,不受地方政 府或部门的干预,不奉命贷款,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政策自主选择投资项目,决定贷款与否,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风险责任。
3、自担风险
信用社必须独立承担经营风险。一般来说,信用社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
2 / 14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
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国家风险。信用风险是主要的。
4、自负盈亏
信用社作为经营者享有自主经营带来的利润,也要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四、财务管理目标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社员民 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其经营受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农村金融分工协作政策的导向及制约,必须先讲社会效益(支持“三农”和保证贷款的50%以上贷给社员等),再讲企业效益。
信用社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是实现其价值最大化。这里的价值可理解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信用社整个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而展开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目标可看成是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子目标。
五、规范信用社财务管理的法规、制度
规范信用社财务管理的法规、制度很多。贯穿于信用社经营的全过程,主要有国家金融财政法律法规、人民银行金融法规制度以及各省、各地体改办的制度等。
1、国家金融财政法律法规
①商业银行法(1995年5月10日)。本法目的: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修订)。本法目的: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③企业财务通则(1993年)。本通则目的: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
④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1月27日财部发布2002年1月1日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
⑤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1993年)。本制度目的:规范金融保险企业财务行为,促进各类金融保险企业公平竞争;
⑥担保法(1995年6月30日)。本法目的: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
⑦票据法(1995年5月10日)。本法目的:规范票据行为,保障票据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 / 14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
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2000年5月16日)。
2、人民银行金融法规、制度
①贷款通则(1995年7月27日)。本通则目的:规范贷款行为,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贷款质量,加速信贷资金周转;
②支付结算办法(1997年9月19日)。本办法目的:规范支付结算行为,保障支付结算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速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1月1日施行)。本办法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
④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1997年)。本规定目的: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规范农村信用社行为,保障其依法、稳健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⑤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1997年)。本规定目的: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的监督管理,规范县联社行为,充分发挥县联社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健康发展;
⑥农村信用社会计基本制度(1998年)。本制度目的:规范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会计工作;
⑦农村信用社出纳制度(1998年)。本制度目的:加强农村信用社出纳工作管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切实保障现金安全;
⑧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违及规章制度处理的暂行规定(1998年)。本规定目的:严格执行各项金融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农信社资产安全;
⑨对金融机构违反会计制度规定等问题定性的说明(1998年8月)。对乱用会计科目、假造帐表、帐外经营、资本金不真实或被抽走、转移财政存款、假委托业务、截留利润、虚报盈亏等问题定性。
一、资金筹集的管理
信用社筹集资金主要有吸收股金和负债业务。 1、股金
信用社股金是农民群众(含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以及信用社
4 / 14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内容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
职工为了取得社员资格,自愿向信用社交纳的款项。股金的实质是“社员资格”的证明,体现了社员股金的基本性质。
现阶段主要有个体社员股、团体社员股和职工社员股。①社员股金是“一人一票”。这既是信用社初创时期的基础股,也是信用社发展到今天的多数股,在总股产中占有50%以上的比例。②农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团体股,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和加工流通领域。③职工缴纳社员股金。④联社社员股,由基层信用社和联社职工股组成。联社营业部作为非独立法人单位,不向联社入股,只将原资本金全额划入联社股本金。
股金管理要求:
①充实资本金,注册资本一般不少于100万,信用社的社员一般不少于500个,所有社员必须用货币资金入股,单个持股不超过该社股本2%,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
②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扩股额度。
③坚持股金不保息政策。1993年后股金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不保息分红”。
④按社员与信用社的交易量返还利润。具体操作中有先按税后利润计提10%的股金分红,然后按税后利润30%计提,再按交易量返还利润的做法。
2、负债:
负债经营是金融业经营的主要特点之一,信用社负债包括对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吸收存款和对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等。
①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
吸收活期存款可以运用相对稳定的余额,不需支付较高的利息,同时可以进行信用扩张,创造派生存款,应该成为信用社积极筹措的资金,由于结算体制上的不足,信用社吸收活期存款方面竞争力较弱。
定期存款可为信用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开户手续简单方便,但资金成本较高。
储蓄存款一直占各项存款的85%左右,而且定期储蓄存款又占储蓄存款的85%。
存款管理要求是:提高存款巩固率、降低存款成本率、调节存款运用率。为实现管理要求的策略有:网点设量科学化(布局合理、方便客户、便于核算);存款种类多样化;服务优质化。
②借款,包括系统内调剂资金、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同业借款等。
系统内调剂资金是由联社牵头,在一个联社范围内,供求双方平等协商达成调剂资金协议。
5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