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了( )
A.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 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D. 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2、 《后汉书》记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了生活贫困 B.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了生活贫困 C. 因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D.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C. 铁农具的制作精细||,使用范围扩大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五谷开始种植 B. 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 土地私有出现 D. 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5、 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 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
第1页/共5页
A. 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 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 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 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6、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这材料表明了(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7、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这说明我国的古代农业具有( )
A.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 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C. 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 D. 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8、古代中国有很多创造发明||,其中直接推动了农业发展的有( ) ①水排 ②曲辕犁 ③大镰 ④耧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0、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能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③水利工程相继兴建 ④农作物资源的丰富
第2页/共5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在偏远的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赶牛耕地的口令:“驾、驾”(往前走)||,“吁、吁”(站住)||,“喔、喔”(右拐)||,“过、过”(左拐)||,耕牛会依照口令有条不紊地帮助农人完成耕作||。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
A. 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 B. 农民训练牲畜的技能 C. 耕牛是人们的好朋友 D. 铁犁牛耕的生产状态
12、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并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13、地税、户税在唐太宗时已经开始起征||,但是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开元以后||,唐王朝逐渐加大了地税和户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税收政策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
A. 土地集中的加剧 B. 自耕小农的增多 C. 均田制继续实施 D. 户籍制度的完善
14、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这说明东汉的庄园经济( ) A.呈现出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B.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C.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D.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15、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
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