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山岩溶地质认知实习
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屏风山岩溶地质认知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认识屏风山的岩溶地貌,了解屏风山的地质 构造
和溶洞形成,学习使用罗盘。
实习地点:屏风山 姓 名:何达喜 学 号
班 级:勘查技术与工程13-1班 实习日期:2014年12月27日 屏风山简介
屏风山位于桂林理工大学屏风校区校院内,由两座山峰组成。因为这座山形如屏风,人们也叫它屏风山。其为桂林市90个经典旅游景点之一。海拔高度,相对高度91m,长400m,宽350m,山体面积公顷。
参观经历
屏风山映入眼帘,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是突然拔地而起的,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近山脚,我们便见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溶洞,老师讲解这是地下水作用形成的。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向上,在半山腰又见溶洞。此次我们使用学习使用罗盘测量了这儿接近水平的地层产状,并进洞观察了溶洞内的石瀑布,石钟乳,节理,断层及断层上的落水洞。接着就是上山顶认识了石灰岩发育的溶崖溶沟,并饱览了溶蚀平原及灵秀峰这样独特的喀什特地貌风光。
地质分析
桂林喀什特地貌为海相沉积抬升形成,屏风山是喀什特
地貌的产物,岩层由碳酸盐岩灰岩组成。由于灰岩较纯,风化后土壤很少,故山上多灌木且植被稀少。
屏风山溶洞发育,山脚、山腰均见溶洞,可知地面有过
多次抬升。如测量所得的趋于水平的地层产状为山腰水平溶洞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洞内可见断层和比较发育的节理(充填着方解石),这也是可溶性灰岩在大气降水形成片流到河流沿这些薄弱部位垂直向下溶蚀抵达浅水面形成河流再顺层溶蚀形成水平溶洞的重要原因。山脚、山腰的溶洞都是后来地质构造地面抬升出露的,可推测此处经历过多次地面抬升。在洞内可见一条比较大的断层,且断层与溶洞为线装延伸,溶洞上部有漏斗洞穴。洞穴顶部岩层近于水平,这也更准确地说明了水平岩层形成水平洞穴的关键。
在溶洞内部,我们还观察到了洞穴顶部的石钟乳,其为
雨水溶解着CaCO3沿缝隙下渗抵达洞穴顶部压强减小沉淀出CaCO3而形成。由于水滴滴落到地面溅开后CO2进一步释放沉淀出CaCO3形成石笋。洞壁可见石瀑布,为含CaCO3顺着面壁流下过饱和沉淀形成。
爬上屏风山顶,可见丰富的溶崖与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