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9. (1). 可:大约 (2). 佁然:呆呆的样子 (3). 俶尔:忽然 (4). 清:凄清 10. (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1. D
12. (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词汇的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可:大约。“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冷清。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重点词语:犬牙:像狗的牙齿。 【11题详解】
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D. “斗折蛇行\,就是采用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所以选D。 【12题详解】
考查主题思想探究。分析这道题需要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
6苦情感。[链接材料] “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表现出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三、现代文阅读(40现代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⑵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⑶“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⑷“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7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⒁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⒂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⒄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
8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3. 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一一( ① )——( ② )一一陪母亲回老宅——( ③ ) 14. 阅读第⑼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15. 理解文中第⑷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16.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17. 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 14. 我和弟弟尖掉了老宅;害怕老宅不再是母亲记忆中的老宅;
15. 这里的齿痕指的是老宅钥匙的齿痕,打开岁月的珍藏指的是对老屋的回忆。老屋钥匙上的齿痕,就像一把记忆的开关钥匙,拿到手里,就会唤起对老屋的记忆和家的归属感。
16. 善良、淳朴、真诚。三婶买了老宅并把钥匙交给了我们,体现了她的善良;三婶一直保存着自己老宅家的钥匙,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待,体现了她的真诚。 17. 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对母亲的愧疚。 对三婶的感激:对根的寻找.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概括事件。结合文中时间点分段,按照给定的事例进行前后的划分,寻找事件。⑸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卖掉老宅;⑺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三婶买下老宅;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母亲保管钥匙。 【14题详解】
母亲找不到钥匙情绪有些低落。而这个时候,弟弟已经卖掉老宅,而钥匙是母亲的情感寄托,是母亲的念想。所以,我和弟弟害怕老宅不再是母亲记忆中的老宅。 【15题详解】
考查赏析重点语句。赏析句子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赏析句子主要从以下方面赏析:修辞、词语、写作内容、扣主题等。那一个个齿痕,指的是老宅钥匙的齿痕,打开岁月的珍藏指的是对老屋的回忆。拿起记忆的钥匙,唤起对老屋的记忆和家的归属感。 【16题详解】
9考查总结人物形象。总结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原文:⑺三婶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 体现了她的善良; ⑾三婶想家的时候,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写出了她的淳朴。三婶对母亲一直真诚相待,体现了她的真诚。 【17题详解】
考查主题思想。全文通篇回忆钥匙和老屋,体现了对老屋的怀念和归属感:因为卖掉了老屋,体现了对母亲的愧疚。三婶买了我家房子但是把钥匙给了我体现了我对三婶的感激。房子拆拆,钥匙老屋变成了唯一的回忆和念想,体现了作者对根的寻找.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文本二】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劳动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