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
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
2.[2024全国第一次大联考]1953年3月,新中国颁布第一部《选举法》后,全国首次开展民主普选。据当时
统计,此次普选共涵盖了新中国6亿多人中的绝大多数。这说明 A.政协会议职能日益扩大 B.基层民主选举逐步普及 C.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 )
3.[2024江西新余四中月考]1954年12月,章伯钧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应当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可以同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和条例有所区别,可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 )
4.[2017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
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4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考点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5.[2024北京文综,19,4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
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先生(节选)
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考法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1[2024全国卷Ⅲ,30,4分]1956年②,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③。”这反映了当时④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①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本题从1956年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切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凸显唯
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
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
C
解题反思 本题以长效热点法制建设切入,体现了试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是对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直接呼应。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复习备考时,考生要关注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和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
2[2024全国卷Ⅰ,41,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④。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①②。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③。(4分)
本题从改革开放新时期村民自治的发展切入,考查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
历史解释③、家国情怀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中“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
民参加了选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说明意义。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名师点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党的各项制度。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在1949年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一做法 A.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这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无关,故C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错误。
A
素养2 运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关于表格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制度名称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
度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参议会制度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萌芽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注重建立具有广泛性的人民代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之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俄国的影响,故B项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
A
素养3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追求
3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让人耳目一新。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表明国家注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A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跟人文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C项并非这次修宪的新颖之处;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