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建议
第一步:素读(包括新、旧)
素读新课文:先当作品,后当课文;先做读者,后做老师。
素读旧课文:温故而知新。 第二步:读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
读单元导语:关注教学目标和能力体系。
读课后练习:关注新的教学增长点(《社戏》六、《<礼记>二则》四)。
第三步:读教参
留意那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不要只盯着“教学设计”“参考译文”。 于漪
一、不看任何参考书、资料和教参,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
二、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
1. 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 2. 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没想到。 3. 哪些问题参考材料没有想到,我想到了。 三、在上一个平行班后,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后,
- 1 -
再备一次课。
三个关注:关注自己、关注理念、关注学生。 两次反思:理念反思、行为反思。 语文老师的三种形象
于漪老师有一篇讲话:《主人〃情人〃高人》。是2013年9月21日在上海市第九届青年语文老师论坛上的讲话。她开篇即说:“听了论坛主持人和六位老师的论述,我脑中清晰地浮现出老师的三种形象,具体地说是主人形象、情人形象与高人形象。”
主人形象,谓“我的教学我做主”;情人形象,谓“心醉神迷,不离不弃”;高人形象,谓“坚守理想,追求卓越”。
我以为,这是语文人的生存姿态、职业尊严。 读书三问
读与不读,有什么不同? 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 你教我教,有什么不同? 比如,读《我看》: 知道了穆旦
他的诗超出于“写实”,画面感、动感、造型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教学: 前:预设
- 2 -
中:实施、充实、矫正、提升、存疑 后:反思 欣赏
语文(九年级上册),主题词 基于读书; 关注单元; 强化文体; 分清课型。 读书
为什么读书:目的 怎么样读书:方法
读什么样书:内容
关乎读,关乎书,关乎人。 如是我闻,如是我读,如是我想。
如何阅读是知识问题,但更是读书人的德性问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数量、姿态、内容、容量。
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1941年) 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
- 3 -
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书。
——叶圣陶《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1949年) 关于读书的“姿态” 孤独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善于读书是孤独可以提供给你的最大乐趣之一。因为,至少就我的经验而言,它是各种乐趣之中最具治疗作用的。我转向阅读,是作为一种孤独的习惯,而不是作为一项教育事业。
——美〃布鲁姆 慢板
我们二者——我以及我的书,都是慢板的爱好者。……因为语文学是一门体面的艺术,要求它的爱好者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它是词的鉴赏和雕琢,需要的是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如果不能缓慢地取得什么东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这种艺术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正确地阅读,即是说,教我们缓慢地、深入地、瞻前顾后地、批评地、开放地、明察秋毫地和体贴入微地进行阅读。
——德〃尼采
- 4 -
比如《智取生辰纲》里的杨志:
孤单无助、憋屈无奈、英雄无路、投奔无门 快乐
我说的文本并不是实用性质的文本(比方法律条文、科学公式、会议记录或列车时刻表),而是存在意义自我满足、为人类的愉悦而创作出来的文本。大家阅读这些文本的目的在于享受,在于启迪性,在于扩充知识,但也或许只求消磨时间。
——意大利〃埃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痛苦
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北京大学〃吴晓东
让人读书的快乐和被迫读书的痛苦。 ——日本〃东野圭吾 温儒敏: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教材有什么特色?最主要的就是“读书为要”。“新教材专治不读书”。
改变,从阅读开始!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