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艺术与生活美学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artistic culture in
bamboo-carving of Chinese nation and to display the many years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bam boocarving artists as well as experts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Museum,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Research Institute, Taiwan Xu Cultural Foundation, Shanghai Dayin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Shanghai Zhujiajiao Crafts Exhibition Center, etc. sponsor this exchange activity.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vity is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of “New Century, New life\sides of Taiwan Straits, to let the bam boo carving art enter people's daily life by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draw references each other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bamboo carving art entering daily life, and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jointly cultivating a new bamboo carving art industry of Chinese nation.
经过两年的努力,在上海和台湾工艺界同仁的帮 助下,在台湾徐氏文教基金会、上海大银国际贸易有 限公
司的努力下,“2008海峡两岸竹刻艺术交流展”终 丁揭幕。
竹刻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叶,历经数千年 经久不衰。上海市的嘉定竹刻在中华竹刻历史上地位 独特,蜚声五洲四海,同样深受海峡两岸艺术界和人 民的喜爱。2006年上海市的嘉定竹刻又被大陆中央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这次竹 刻艺术交流活动最终选在大陆最富有活力的上海是当 之无愧的。
竹刻艺术,一块臂搁、一方镇纸、一面插屏、一 幅竹衬,经过海峡两岸艺术家之手,在它的寸尺间, 刻上诗文书画,就赋予竹以韵味。人们悬之墙头、置 于案桌,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婀娜有致,人们把玩、 摩拏、品味、欣赏,有些成了文玩宠物。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提供的资料发 现,早在战国时期有人已经开始使用毛笔,竹已经被 用于胎制作漆器,如酒具“卮”,是竹刻的首例。经过 西汉、东汉、六朝的发展;到了唐代,竹刻工艺品已 走向成熟,宋代的竹刻技艺更趋完善;元代以竹石、 梅、兰题材的文人书画为模本雕刻广泛流行;明中晚 期、清前期以“嘉定三朱”(朱松邻、朱子松、朱三 松)为代表的竹刻出现以后逐步达到茁壮期。竹刻技 艺以阳刻、浅浮
雕、镂空雕等为主。同时题材、构图 引起了艺术家的关注,正如托儿斯泰(俄)所说:艺 术是浑然一体的,只有融合了一切种类的艺术,才能 臻于最完美的境界。
竹是东南亚的特产,也是大陆和台湾的经济作 物。台湾竹面积达10几万公顷,在台湾原住民生活 中到处可以见到竹制品器物,无论花瓶、壁饰、饰物 造型创作等,实已形成有特色的竹生活文化。早在上 世际70年一
80年代上半期,台湾竹材加工业蓬勃发 展,出口贸易大
副增长,以南投为代表的台湾竹艺产 业1974年设立竹材专业加工区,1987年设立竹刻博 物馆。80年代下半期,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劳动 密集型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台湾逐渐失去了竞争 优势。自90年代起,由于台湾工商业的发达,人民 生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富裕水平,台湾竹制品行业逐 渐开始转形,恰逢全球关注环保问题,1993年国立 台湾工艺研究所首推竹工景观设计开发和应用,倡导 新生活工艺,引导竹艺产业向生活美学方向发展,十 多年来台湾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时下正直大陆经济 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人文与经济协调 已经被重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见诸报端,生态环 保、美学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积极发展。此次海 峡两岸竹刻艺术交流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海峡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