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 末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假如你去北京旅游,你可以参观下列哪个原始人类遗址( ) A. 周口店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元谋人遗址
D. 半坡遗址
2.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发现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位于我国的( ) A. 闽江流域 B. 淮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黄河流域
3.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
4.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中央集权制度
D. 分封制
5.四位学生在为穿什么样的衣服展开辩论: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认为: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根据他们的观点对应的思想是( ) A. 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 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C. 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
D. 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6.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同学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奠基者”,“法治思想的建立者”,“朴素辩证法的提出者”,“兼爱非攻的倡导者”。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 A. 儒、道、墨、法 B. 法、儒、道、墨
C. 儒、法、道、墨 D. 道、法、墨、儒
7.《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 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 越王勾践楚国 B. 晋文公 齐国
C. 齐桓公 秦国
D. 楚庄
王 秦国
8.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⑤ D. ①③④⑤
9.如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单位: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B. 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C. 颁推恩令,削爵夺地 D. 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11.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七国之乱”的爆发 C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 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12.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 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 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B. “八王之乱”的兴起
13.楚汉之争的性质是( ) A. 汉取代秦的战争 B. 项羽和刘邦争夺农民起义领导权的
战争
C. 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
D. 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14.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下图体现的措施是( )
A. 商鞅改革户籍制 B. 文景帝以德化民 C. 汉武帝的推恩令
D. 挟天子以令诸侯
15.有学者评论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下列史实与此评论中“教”“政”“境”相匹配的是( ) A. 儒家思想、分封制、西域都护 B. 罢黜百家、郡县制、北击匈奴 C. 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张骞通西域
D. 道家思想、王位世袭制、万里长城
16.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以前,在许多国家制度上,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
制之说。 但是汉制绝不是对秦制的完全复制,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
A. 颁行推恩令,实行郡县制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 推行郡县制和独尊儒术 C. 实行分封制 和焚书坑儒 D. 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
17.“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
.
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 刘备B. 孙权C. 诸葛亮D. 曹操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①氐族②羌族③鲜卑族④匈奴族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④
19.科技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列哪一项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 ) A.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 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科学家勇于探索实践
20.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 蜀 东晋 前秦 B. 西楚 东晋 前秦
C. 蜀 东晋 梁
D. 蜀 东晋
张楚
21.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对秦汉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荣开放的社会
22.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灿若群星、百花齐放。下列有关秦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佛教在秦朝末年传入我国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 ④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23.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的景象是 ( )
A.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B.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D. “王与马,共天下”
24.下列政权都城在洛阳的是( )
①曹魏 ②孙吴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南朝 ⑥北魏 A. ①③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25.东晋诗人谢灵运在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不断更替
B. 南迁江南的劳动力带去的优良品种、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 C.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D. 北朝的贾思勰所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传到了南方,起了指导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因为)有侯(诸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制造战乱)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的
(1)材料一中“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指的是什么历史现象?秦始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吸取历史教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中图1铭文是哪一种字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铭文中“廿六年”是指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