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培养途径研究

杨宗仁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富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目前,已探索出以第二学士学位生和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为代表的多元化培养途径。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多元智能 人力资本专用性

“复合”的本意是“合在一起;结合起来”。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复合是两个(两种)或两个(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结合在一起,不是相同事物不同部分的结合;第二,从复合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复合是一种化学变化。因为复合不是不同事物的简单迭加,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事物复合在一起,往往会生产出具有不同特性的新的事物(复合体)。据“复合”之本意,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富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根据复合型人才智能结构的复合程度,一般可将其分成三种类型:一是跨一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二是跨二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三是在同一学科内,以一个专业为主、兼有多个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下文将在分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上,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作一探讨。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1.哲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虽然社会在整体上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对于个人来说,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了“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导致了“智力的荒废”和“工人生产力的贫乏”,这就是资本主义分工过程中“人的自我丧失”。所谓片面发展,就是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之间以及智力内部之间、体力内部之间都不同程度地陷于片面性。而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一个德智体美多维的又有重心的结构和整体统一的发展,也就是“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基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一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自由、充分的发展”。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没有全面发展,也就不会有自由发展;发展而不充分,也就谈不上自由而全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德育和美育。从人的发展角度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由于专业结构单一而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哲学角度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铸造了理论基石。

2. 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

一般来讲,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人的发展是多种

[1]

1

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的总量与水平状态不同、 不同素质的组合结构及和谐度不同,这些差异反映其素质水平高低,影响其生存状态、成长路径,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强弱。在教育学意义上,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显著特征。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高、智能结构好、思维辐射广、活动迁移快和社会适应力强等主要特征。按照素质教育理论,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复合型人才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培养目标之一,而培养复合型人才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可见,素质教育理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3. 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Howard Zero Program)的共同主持人,哈佛大学的教育教授霍华德·加德纳(Dr Gardner),在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所依据的两个基本假设(其一,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其二,采用单一的、可量化的智能概念即可以对个体进行恰当地描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该理论强调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

[3]

[2]

。不同个体对不同智能的表现优势有个体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不同智能的表

现程度也不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为受教育者架构多元的、复合的智能结构,使受教育者的不同智能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一方面,使受教育者获得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人力资源(包括偏才、奇才、怪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4. 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

人力资本专用性是资产专用性的类型之一。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Williamson,1989),亦即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据此概念,一个具有特定专门技术,又具有在某企业工作经验的雇员,就是这个企业的专用人力资本。从教育学出发,一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其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面愈宽(在一定深度的基础上),人力资本专用性愈低;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面愈窄(即只有深度,没有广度),人力资本专用性愈高。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愈低,愈容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重新选择新的工作岗位;反之,则很难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实现再就业。由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其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时代,一个人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拥有复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亦即较低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复合型人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复合的智能结构,即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复合型人才与专才相比,

2

其人力资本专用性较低,就越容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实现再就业,进而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工作岗位)实现创新。按此推论,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亦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石,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在科学技术大综合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和体现。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基于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的指导,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优化人才的智能结构,降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增强社会适应性。

二、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趋融合的大综合时代,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都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并倍受青睐。因此,培养大量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市场营销和管理,既具有扎实的理工科基础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的理工文结合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顺应时代要求,各高校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试验,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培养途径。

1. 第二学士学位本科教育

第二学士学位是本科毕业生(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本科毕业并获得某一学科的学士学位之后,通过在其他本科专业继续学习而获得的另一学科学士学位。一般而言,凡是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自1984年少数高校试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以来,我国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已经历了28年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探索阶段(1984—1986)、规范发展阶段(1987—2000)和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三个阶段。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共有186所高校开设了10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66个专业布点)。

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具有两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素养,易于在交叉学科领域发挥突出作用,在劳动力市场具有特殊竞争力。这是第二学士学位存在并发展的根本理由。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正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巧妙接轨,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本科毕业生实现自我拓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我国适度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有其必要性。

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随着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任何事物的存在价值都将随着改变。我国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第二学士学位本科教育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定位偏差日趋凸显。20多年来,对我国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定位和管理做出权威界定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简称《办法》)指出:“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但是,第二学士学位生学习的课程还是另一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不是比学士学位课程更高深的研究生课程。因此,从时间维度看,第二学士学位虽是大学本科后教育,但从层次维度看,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仍属于知识复合型本

[5]

[4]

3

科人才,而不属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故不应称其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办法》对其基本定位存在的偏差,亟待甄别并纠正。笔者认为,考虑到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比普通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并体现其“复合型”特点,同时还要区别于研究生层次的专门人才,可将其定位为“高级复合型人才”。

其二,对第二学士学位生的管理有待完善。《办法》在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管理方面有如下规定(第三条):“凡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均需由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出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内容的申请,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经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但实际上,第二学士学位课程也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第二学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也是本科教育的水平,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因普通本科专业的存在而自然存在。据此,笔者认为:任何一所被教育部批准,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都可以招收现有专业的第二学士学位生,而无需向教育部报批,只需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招生和学位授予结果即可。这样做是实现高校办学自主权,削弱高校行政化的见证和举措。

其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布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研究生招生的大量扩增,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已大量减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很多高校大量试办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本科毕业生作为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可以满足部分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第二,许多研究生所学的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他们同时兼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在劳动力市场具有比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更强的竞争力。第三,随着我国专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和高等教育管理的更加规范,高校会根据部分学生的兴趣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设计满足部分学生需求的跨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就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与第二学士学位相比,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和跨学科专业本科教育的教育成本(包括国家财政投资和个人投资)更低。总之,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作为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二学士学位规模正在收缩。

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学科的人才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适度地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一方面,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跨学科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为部分本科毕业生实现自我拓展提供新的途径。

2. 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

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作为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大体经历了探索阶段(1978—1985)、推广阶段(1986—1993)、创新发展阶段(1994—1999)和普及国际化(2000—现在)四个阶段。经过30多年的实践,各个高校探索出了不尽相同的教学管理模式,可谓“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1)从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视角分析,大体归纳为二种模式:

一是单独组建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这种模式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不同于高校原有的任何一种专业,而是完全根据行业和人才市场的特殊需求,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而组建的特殊专业。

二是依托现有专业的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模式。这种模式是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选择学校现有的另外一个专业(或者是其它高校的现有专业)作为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学习。如果修读双学位,一般要求跨学科门类选择另一专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辅修或双

[7]

[6]

4

学位专业的教学计划,达到相应要求(主要以学分作为评价标准,毕业设计达到相应要求),学生即可获得相应的辅修专业证书或双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辅修及双学位专业比较成熟,师资力量较强,教育成本相对较低。目前,国内高校的绝大多数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应属于这种模式。

(2)从教育资源共享的视角分析,主要有3种模式:

一是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模式。二是国内区域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模式。三是国际高校联合办学的资源共享模式。

诚然,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价值是勿庸置疑的,它能够符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办学者和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办学目的、管理机制的偏差、缺失和不到位,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法规制度的缺失。自1978年以来,虽然我国的多部政策法规和重要会议文件中相继提及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为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赋予了政策背景和宏观指导。然而,这些文件中针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内容是宏观的、含蓄的、隐型的。截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法规文件。由于指导政策的缺失,致使我国的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处于无序状态。各个高校在探索和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办学,专业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和证书颁发等都由学校自行规定,其随意性和盲目性日趋突显。从表面上看,这是国家权利下放、高校发挥自主办学职责的表现,其实质是部分高校在无序状态下钻了法规制度缺失的空子,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收取大量学生学费,填饱部分人的钱袋,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二,办学目的出现偏差。1999年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各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庞大的办学规模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突显,办学资金成了困扰多数地方院校的一大难题。面对资金窘迫的状况,各高校在如何拓宽资金积累渠道方面做出了努力。由于法规制度的缺失,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便成为有些院校积累资金的渠道。有些二级学院(系)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资力量、专业建设水平和学生就业前景的情况下,盲目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有些二级学院(系)对学生的宣传存在误导行为,甚至将双学位本科教育和第二学士学位混为一谈,其目的是调动更多的学生盲目地参与学习,为学院缴纳更多的学费。

第三,教学质量严重缩水。办学目的出现偏差之后,很多高校轻视了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表面上看,多数高校也制定了“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修读办法”、“辅修专业培养计划”、“双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但是,一方面,这些规定对学生的要求相当宽松,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有些课程(特别是实践实习课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甚至应付了事。管理者和授课教师从思想到行为,都没有将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和主修专业放在同一层面上,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严重缩水。

除了上述二种主要培养途径外,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其它途径还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如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之做法);创办试验班(如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和广西大学之做法);本—硕—博贯通培养制(如中国医科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之做法);分段培养制(如广西大学的“英语+专业”分段培养);开办特别培养班(如广西大学之做法)等多种

[9]

[8]

5

途径。虽然这些培养途径的具体过程各有差异,但是,它们均以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平台,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目的,以构建学生的复合型智能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具有殊途同归之效果。

参考文献:

[1]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104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3]冯克诚.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 .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5-6

[4]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Z].1987,6

[5]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发展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0,6:44-46

[6] [7] [8] [9] 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 江苏高教,2011,3:102-104

The Training Mode’s Diversity of Compound Talents —— 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raining Approach of

Compound Talents in High Schools

Yang Zongren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Compound talents refer to the talents that have been trained through certain approaches, have one or more than more academic basis and basic ability, and hav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spiri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aining compound talents covers Marx’s theory about human being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quality educational theory,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pecificity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Now, what have been achieved are the

representative training modes of second degree students and minor/double degre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compound tal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quality educati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human capital specificity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理工文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JG2011Y18)”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宗仁(1969—),男,汉族,甘肃通渭人;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通讯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88号(兰州交通大学教务处)。邮编:730070 联系电话:0931-4938071(O),13919340266; Email: gjsyzr@mail.lzjtu.cn

6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培养途径研究杨宗仁(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富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jibb5dul86cyp37mpc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