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
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案例3: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9条:“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教材内容: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句型结构:表现型目标。
行为动词:“了解”“梳理”“举一反三”。
核心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文 文言 实词 一词多义(“如”“举”“军”“去”“故”) 重点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非常”) 通假现象(“距”“内”“要”“倍”“蚤”“郤”“坐”)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军”“目”)名词用状语(“间”“翼”)动词用作名词(“续”)动词使动用法(“活”“王”)形容词用作名词(“急”)] 虚词意义、用法(“为”“因”“以”“于”难点 难点 难点 重点
言虚词 文言句式 “且”“然”)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宾语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介词结构后置句(具告以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省略句[为(之)击破沛公军!] 难点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概念体系 文言 实词 文虚词意义、用法/一词多义/重点 古今异义/难点 通假现象/重点 词类活用/难点 适用行为动词 说出 说出 说出 辨别、说出 学生经验 前备经验充足 前备经验不足 前备经验充足 前备经验不足 解释、辨析、总前备经验不足
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言虚词 文言句式 难点 结 判断句/难点 宾语前置句/难点 介词结构后置句/难点 被动句/难点 省略句/难点 翻译、辨析、总结 前备经验不足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
概念体系 文言 实词 文言虚词 虚词意义、用法/难点 一词多义/重点 古今异义/难点 通假现象/重点 词类活用/难点 确定行为条件 (结合语境)说出 (结合语境)说出 (结合语境)说出 (结合语境)辨别、说出 学生经验 前备经验充足 前备经验不足 前备经验充足 前备经验不足 (结合语境)解释、辨析、总结 前备经验不足
义或用法 文言句式 判断句/难点 宾语前置句/难点 介词结构后置句/难点 被动句/难点 省略句/难点 翻译(成现代汉语),辨析、总结(五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前备经验不足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概念体系 适用行为动词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行为程度 学生经验 文言 实词 一词多义/重点 说出 准确 前备经验充足 古今异义/难点 说出 准确 前备经验不足 通假现象/重点 说出 准确 前备经验充足 词类活用/难点 辨别、说出 准确 前备经验不足 文言虚词 虚词意义、用法/难点 解释、辨析、总结 准确(解释)、(比较)辨析、总结(规律) 前备经验不足
文言句式 判断句/难点 宾语前置句/难点 介词结构后置句/难点 被动句/难点 省略句/难点 翻译、辨析、总结 准确翻译,辨析、前备经验不总结五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足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如”“举”“军”“去”“故”等)、古今异义(“山东”“婚姻”“非常”等)和通假现象(“距”“内”“要”“倍”“蚤”“郤”“坐”等),并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军”“目”)名词用状语(“间”“翼”)动词用作名词(“续”)动词使动用法(“活”“王”)形容词用作名词(“急”)等]现象。
2.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解释文言虚词(“为”“因”“以”“于”“且”“然”等)的意义,并能结合语境比较辨析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其规律。
3.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能辨析、总结课文涉及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五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4.通过阅读课外文段《垓下之围》,运用课文所学知识,准确说出课外文段中的相关知识点的意义或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