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1 / 10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现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
2 / 10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
(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明显; (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肿量逐渐增加,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脑疝晚期。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902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脑疝晚期患者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3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