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研究
结题评审汇报
项目负责人:袁汉勋
项目组成员:杨静文、林开慧、叶永青、郑雅之 谢智华、林永姬、詹敏玲、马云岚
2009年 月 日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们在2007年4月组建“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研究”科研项目课题组, 2007年6月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获准立项,按本项目工作安排,2009年9月顺利完成研究工作, 2009年底申请结题。下面由我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进行结题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兴趣缺乏,动力不足,将德育课放在极其不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制约了德育课的教与学,影响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准确地掌握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探讨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策略,解决或缓解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动力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德育课的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我们积极有效地处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消沉、逃课等各种现象和心理问题,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借鉴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 3、将ARCS动机设计模式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 4、归纳出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
5、在实验班的教学中运用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控制班则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6、对实验对象进行前后测试,经过数据统计分析,验证实验研究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 三、研究步骤
从确定研究方案、调查研究分析、实验研究的实施,到撰写论文发表、申请结题,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1
四、研究过程 1、理论研究
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阅读、研究大量与学习动机理论相关联的文献资料,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向指导,最终确定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认知论的认知失调论、期望—价值理论、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论等理论作为论文的指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2、调查研究
现有学习动机测量工具不适宜直接用来测量中职学生德育课的学习动机,论文参考国内外学习动机相关测量量表,结合教学实际,编制了《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经效度和信度检验,KMO取值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著(相伴概率均为0.000),各维度的因子累积贡献率均大于50 %,各因子有较高负荷值(大于0. 4),反映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问卷各维度的折半信度系数在0.7972以上,各维度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均在0.60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符合测量学的指标要求。
运用该问卷对我校2006级和2007级护理、药剂、口腔工艺、中西医结合4个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了德育课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发放问卷617份,回收606份,回收率为98.2%。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4个结论:
(1)经内部学习动机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得出情感、努力和课程观3个因子的平均分,经外部学习动机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得出外部奖励、考试压力和教师影响3个因子的平均分,数据显示:学生基本认可了德育课的现实价值和学习意义,但喜爱、快乐、注意力、兴趣等心理因素的活跃强度不够,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外部学习动机比较弱,引发外部动机的奖励、考试和教师因素对其影响不大。
(2)经自我效能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得出学习行为、学习能力2个因子的平均分,数据显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我们要在学生对其学习能力基本认可的情况下,从学习行为上加以培养,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3)经成败归因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得出能力归因、努力归因和外部原因3个因子的平均分,数据显示: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获得成功时,产生的是努力、能力等个体自身的归因,而较少进行自身以外的归因;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失败时,产生的是努力归因,而较少进行自身以外的归因。
(4)成就动机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得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2个因子的平均分,数据显示:学生希望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意向不强,面临失败也没有表现出焦虑、努力。
3、实验研究
本项目组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介绍、运用了Arcs动机设计模式,以学者迪克和凯丽(Dick &Carey,2001)设计的5个教学环节为基础,将德育课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整合进Arcs动机设计模式,归纳出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大步骤:教学前的活动、
2
课堂教学程序和后续活动,其中,课堂教学程序包括内容呈现、学习者参与和评价,每一个步骤都提供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和方法。
在实验班的教学中运用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控制班则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制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案,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多个个案研究,并进行了多次公开课、示范课。
运用《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前后测试,发放331份,收回有效问卷33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运用SPSS11.5软件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和后测进行T检验,得出4个统计结果:
(1)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德育课学习动机在教学研究实施前没有显著性差异(双侧显著性系数P=0.551>0.05),因此,可以说本研究所选取的实验班和控制班德育课学习动机基本上处于相同状况,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2)控制班的德育课学习动机在教学研究实施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双侧显著性系数P=0.057>0.05)。因此,控制班的学习动机水平在实验前后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变化;
(3)实验班的德育课学习动机在教学研究实施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双侧显著性系数P=0.000<0.05),前测的均值为182.8511,后测的均值为199.3111,因此,实验班的学习动机水平在实验前后出现显著性上升,而且幅度较大;
(4)实验研究前,实验班的动机水平低于控制班的动机水平,但实验研究后,实验班的动机水平高于控制班的动机水平,实验班的学习动机水平的提升幅度约是控制班的2.2倍。
从上述数据统计分析看,我们将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到德育课教学过程的实验是有效果的,是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德育课学习动机的。
五、研究成效
1、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具有普遍性,不分大、中、小学,不分学科,很少研究具体学科的学习动机,本项目调查研究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课的学习动机。
2、结合文献研究分析论述,对学习动机理论的认识达到一定深度,为当前和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我们编制了《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经效度和信度检验,达到统计学的要求,能从多方面对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测量,为全面了解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状况,提高教学效果和加强教学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4、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现状,总结教学科研经验,重构和提升我们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科研能力。
5、结合德育课教学实践深入研究分析Arcs动机设计模式,以学者迪克和凯丽(Dick &Carey,2001)设计的5个教学环节为基础,将德育课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整合进Arcs动机设计模式,归纳出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经实验研究,证明这个教学过程对激发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动机是有效果的。
3
6、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引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有力帮助。
7、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多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其中《实践出真知》课例在本学期文化教研室公开课竞选中胜出,并代表科室参加了全校示范课教研活动,在评课会议上受到听课领导、老师的好评,肯定了我们研究的应用价值。
六、论文成果
1、袁汉勋老师撰写的论文《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第24期;
2、杨静文、袁汉勋老师撰写的论文《影响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调查》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5期;
3、袁汉勋老师撰写的论文《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现状调查与分析》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8期上,该论文获“2008年湛江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4、林开慧老师撰写的论文《中等职业学生德育课内部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发表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5、袁汉勋撰写的论文《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过程分析》已被《卫生职业教育》录用,文章编号:09-3093,现正被安排刊期。
七、建议
经过二年多的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掌握了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状况,并进行了学习动机设计教学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几点建议:
1、利用学生的课程观,调动其情感,激励其努力因素; 2、提供没有声明过的欣赏性奖励;
3、从学习行为上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尊重学生的成败原因知觉; 5、引导学生触动成功与失败。 八、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研究对学习动机理论,寻求创新。
2、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作适当调整,使问卷的各纬度、各因子在题量分布上更合理。
3、拓展研究德育课学科的学习特点。
4、深入探讨影响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课堂外和校外因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因此,恳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予以指导。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