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一)认识的本质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社会交往实践)③科学实验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点)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点)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② 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理论对实践作用大小的取决条件(2个条件):
① 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 理论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群众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在认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互相关系问题,对于这种关系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以下观点的对立: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三大分歧焦点
①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② 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能否被人们所认识 ③ 人们是否具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分歧焦点: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p63
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源于精神,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3)唯物主义 反映论 的内容(3方面):
① 承认和肯定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的存在着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物质世界,它是人们认识的对象,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
② 承认和肯定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③ 承认和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人士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获得客观真理。
(4)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两大缺陷:
①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 旧唯物主义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因而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辨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要特点(3点):
③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的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解释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⑤ 它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大各个领域,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2)感性认识的2个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3)感性认识的3个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4)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5)理性认识的2个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6)理性认识的3个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二者在内容、形势和特点上都有区别,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首先,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轮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其次,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1)二者的关系: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理性认识,比寻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因为: 首先,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2)实现飞跃的4个条件:
①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 其次,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③ 再次,要是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④ 最后,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反复性——不断重复
(2)无限性——无限发展(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亦称客观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两方面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承认了真理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两方面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
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还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承认理性认识有待于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承认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为:P69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②人的认识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③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任何一个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②真理的发展总是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辩证转化的过程。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即使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今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首先,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其次,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被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性质,还需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4)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唯物史观
所谓社会就是人在空间上的展开,所谓历史就是人在时间上的展开。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历史观是世界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个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三个基本的方面。
在整个社会存在重,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4)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各个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包括感性形态的社会心理和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基本的层次。
在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中,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1)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主张少数的英雄、帝王、统治者是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所以也称英雄史观。 (阶级社会为多)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2个主要缺点)
① 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将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 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将少数英雄、帝王、统治者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最根本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