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苗种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育苗用水的处理 第三节 亲体培育 第四节 产卵与孵化
第五节 育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 第六节 对虾幼体的食性、营养与饵料 第七节 幼体常见病与防治 第八节 日常检测工作 第九节 出池与计数
第一节 苗种场设计的基本要求
既有利于幼体变态发育,又便于操作和节约能源,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 育苗场场址条件
水质:各物质含量应符合中国对虾养殖水质标准要求,不应建在养虾场过于集中的内湾。海水盐度、pH(育苗用水7.8-8.4之间)。 海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选场时必须查明该海区浮游生物是组成及随季节的变化情况。牟氏角毛藻、骨条藻、菱形藻、金藻为优势种的海区一般是育苗的高产区。 面向外海的岩岸沙滩和内湾的泥质海岸均可建场,但地基要坚固。 具有淡水资源,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淡水。 电源应充足,育苗场应设置备用发电机组。
交通方便,利于亲虾和虾苗的输送及建场和生产物资的输送。 二 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用
办公及生活设施,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系统,亲体、幼体、饵料培育室及仓库、车库等。 原则:安全生产、使用方便、节约能源、避免干扰。
第二节 育苗用水的处理
一 正常海水的处理
水质清净的海水:经数小时沉淀,再经150目筛网或菜瓜布袋或造纸毡袋过滤即可。 浑浊的海水:经过48-96小时的沉淀,再经过砂滤或网滤后才能使用。
饵料生物培养用水:必须经砂滤器过滤,再经煮沸或化学消毒后才能使用。 二 盐度的调整
高盐度海水:加淡水,加淡水m3/m3=(原海水盐度-要求盐度)/要求盐度 低盐度海水:加卤水或食盐,海水需盐Kg数/m3=要求盐度-原海水盐度 三 海水酸碱度的调整
降低pH:黑暗沉淀(由于浮游植物光合而使其上升);向育苗用水中充CO2;加碳酸氢钠或盐酸。
四 海水中重金属盐类的调控
使用螯合剂,最常用的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也可使用EDTA(,难溶于海水,使用时先用温淡水溶解后再均匀泼洒于池中)。 五 海水的消毒
漂白粉或漂粉精是常用的消毒剂,施药后经1-2天的暴晒或充气后再使用。 电解海水(产生氯气),使用紫外线杀菌器和臭氧发生器处理海水。 用含有效氯8-10%的次氯酸钠溶液,以浓度120-150*10-6施入海水,搅匀后静置12小时后,
再用硫代硫酸钠消除余氯,后向池内充气使用。 六 有害生物的处理 含氯消毒剂,硫酸铜(杀裸甲藻),EDTA-2Na螯合铜离子,经活性炭、沸石粉和麦饭石过滤。
第三节 亲体培育
一 亲体的年龄和规格
1龄虾蟹的个体越大越易成熟,应选择大的个体做亲体。 二 建立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条件
室内培养,应保持良好水质和饲料条件,池底铺沙(双层底循环水槽循环:在离池底10cm处建沙床,培养自养、异养细菌,利用充气管的气举作用,使池水不断通过沙床上下循环,由沙床上附着的细菌使水中的有机氮化合物,通过矿化、硝化和脱氮作用,变成无毒的营养盐类或氮气逸至水外。 三 虾蟹类的精荚移植
亲体选择:雌虾选择体格健壮、个体已达性成熟的规格,雄虾选精荚(第五对步足上方的精荚囊内有一白色精荚)成熟且大。在生殖蜕壳之后甲壳尚未完全硬化之前,也可在性腺进入大生长中期至产卵前3天内。
精荚取出:解剖法,指压法,电刺激法,吸取法。 植入精荚 四 促熟
环境:水质、水温、日照长短、饵料(投喂富含蛋白质和磷脂质的食物。生产中多以沙蚕、贝肉、乌贼肉、蟹肉等为饵料,可促进性腺发育)等。
内分泌系统:减弱x-器官功能,用镊烫法或激光切除法去除眼柄,在卵巢的小生长期末或大生长期初进行最为适宜。
第四节 产卵与孵化
一 产卵类型与方式
一种是将卵直接产在水中,同时纳精囊排出精子,精卵在水中受精并发育孵化(网箱放亲体,幼体培养池收集从网箱漏入的卵孵化培育;幼体培养池放亲体,产卵后捞出,孵卵培育;集卵移池培养法);
一种是产出的卵附着在腹部附肢的刚毛上,由亲体保护受精卵的发育,胚体在卵内发育至蚤状幼体破卵膜而孵化(发现抱卵亲体应及时移到新池内饲养,每日换水投饵)。 二 人工受精
三 洗卵与卵子消毒
洗卵:将收起的卵子先用30目滤去残饵和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分钟(洗去病毒和细菌),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培育。 消毒(漂粉精最为理想):30目筛网滤去粗颗粒——80目网袋中冲洗1-3min——网袋浸入药液1-2min——消毒海水冲洗1min——洁净或消毒还输孵化
真菌病:河蟹育苗的常见病,在抱卵蟹入池前,放入10*10-6浓度的孔雀石绿或新洁尔灭溶液中消毒30min,再移入孵化池,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 四 受精卵的孵化
非抱卵性虾类卵子孵化多数是将消毒后的卵子移至幼体培育池内孵化,也有的收集至孵化桶内高密度孵化,将孵出的无节幼体分散到幼体培育池中培育。主要技术工作是控温、调气(防止受精卵下沉)、改善水质及防病。
孵化率过低甚至不孵化原因:一是对虾体质不佳、患病等;二是亲虾捕捞、运输和入池时温
度、盐度等环境条件的大幅度变化;三是水质问题,水质过肥或亲虾过密;四是设施中含有有毒物质;五是育苗用水中含有有毒生物。
第五节 育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
一 水温的调控
胚胎发育期应尽量保持稳定,需调温时要缓慢升降。出池前两天应逐渐降温到自然水温。换水、洗卵用水都应预热至原池水温。 二 盐度的调控
幼体培育期间应稳定盐度。河蟹育苗时,在进入大眼幼体3-4天后应逐渐降低盐度以过渡到淡水中。罗氏沼虾幼体培育期盐度应控制在12左右,变为仔虾后,出苗前12小时内应过渡到淡水中。 三 pH的调控
保持在8.0-8.6,控制方法有换水、充气、控制单胞藻密度及泼洒豆浆等。 四 自身污染的调控
污染源主要有有机物、无机物及病原体污染,如亲虾和幼体的排泄物、多余精卵液、死亡幼体及亲体和死卵、饵料的溶出物和残饵、砂滤池及滤水袋中的生物尸体等。
自身污染水质的化学指标是COD(化学耗氧量,育苗水源最好在1mg/ml以下,池内应控制在5mg/ml以下,氨氮含量应在0.6mg/ml以下)、BOD、TOC、氨氮及硫化氢含量的升高。 有机物污染调控的简单有效方法是换水和吸污。人工饵料应勤投少喂,并保持一定数量的单胞藻。
五 泛池的原因与处理
育苗池内出现许多絮状物(有机物丰富,细菌大量繁衍导致,排水过多,充气量突增也会引起),此时应停止充气20-30分钟,想水中施入2*10-6氯霉素可防止。 六 赤潮生物的监测与控制
裸甲藻、微型原甲藻、多边膝沟藻等,可用0.5-0.8*10-6硫酸铜或0.2*10-6有效碘杀除,蓄水池内的赤潮生物可用4-5*10-6的漂白粉杀除,经曝晒或充气后再使用。 七 换水的作用与方法
网箱虹吸换水法;压力换水法;自流换水法;联通控位换水法 八 充气的作用与方法 作用:保护水质改善水质;提高饵料利用率防止沉积物的厌氧分解;使幼体和饵料均匀分布;减少幼体上浮游动的能量消耗;使加热、施药、投饵、加水等均匀分布;将直射光变成散射光,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方法:散气石或多孔管道。产卵和孵化期充气量要小,水面有微波即可;仔虾期使池水呈翻腾状态,防止仔虾的相互残食。育苗池中要不断调整气泡石的位置以保持充气均匀。 九 光线的作用与调控
充足的阳光促进育苗池内浮游植物的繁殖,改善水质条件,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强光培育,光照强度10000lx以上,光照均匀。
第六节 对虾幼体的食性、营养与饵料
一 虾类幼体的摄食习性
摄食种类:进入蚤状幼体后以海中有机碎屑、浮游植物及小型原生动物等为饵料;糠虾期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仔虾期以底栖藻类和小型底栖动物为主。
摄食方式和能力(用清滤率表示,即每个个体每小时的滤水毫升数);摄食率(幼体每小时摄取藻类的细胞数,随藻类密度增大而增加);吸收率(幼体摄入角毛藻的吸收率,岁密度
增大而增加,在最适密度达到最大值即为最大吸收率)。 二 对虾幼体的营养需要
蛋白质50-60%,脂肪12-16%,碳水化合物14-18%,矿物盐12-16%,幼体获最高存活率。 三 常用饵料的饲育效果与评价
分为活体饵料(海水中天然生长或人工培养的微生物、浮游动植物)和非活体饵料(代用饵料,人工制作的饵料)。
骨条藻类:最早也最佳,广温广盐性,意义人工培养,营养丰富易消化;
菱形藻:适温较低,15-20℃生长较快,28℃停止生长并易沉淀,北方使用较多; 三角褐指藻:易培养;
牟氏角毛藻:易被幼体捕食,适温25-30℃,适盐10-28,适于向幼体育苗池中接种培育; 扁藻:适应性强易于培养,难以被蚤状幼体消化,不宜过早投饵; 金藻类:无细胞壁,易被消化; 光合细菌(PSB):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自养细菌,净化水质,优良开口饵料; 酵母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做辅助饵料; 轮虫:营养丰富,理想的开口饵料; 卤虫幼体:含粗蛋白质57.4%,粗脂肪7.4%,灰分19.2%。影响卤虫卵孵化的因素有温度(最佳孵化温度25-30℃),盐度(低盐度有助于虫卵吸水),pH(不低于8),溶解氧(2mg/ml以上),光照(2000lx以上);消毒(用含有效氯20*10-6的漂白粉或漂白精溶液浸泡1-2小时,或用200*10-6的有效氯处理20分钟,用3%的双氧水浸泡10-15分钟,还可用60*10-6的福尔马林浸泡15分钟); 桡足类及枝角类动物:仔虾及大眼幼体的优良饵料,可捕捞投喂也可经冷冻冷藏保存后投喂。 人工饵料:分为自制饵料(蛋黄、豆浆、蛋羹、碎蛤肉、碎糠虾肉、毛虾粉等)和商品饵料(又称人工浮游生物,分为微粒、微胶囊和微型被膜三种类型)。
评价:饵料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其营养成分,除蛋白质、脂肪含量高低外,更重要的是其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 四 投喂方法与投饵量
单胞藻类:在培育池中接种;利用室外水泥池或土池用150目筛网滤入海水,施肥繁殖天然饵料,用此池水作为每日换水用水;
用自制饵料时应维持新鲜,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大小目的筛网搓滤后再投喂;
轮虫和卤虫幼体在投喂前可用300*10-6福尔马林消毒3-5分钟,用干净海水冲洗后再投喂。
第七节 幼体常见病与防治
一 病毒病
养殖对虾中常见病毒性疾病主要有对虾杆状病毒(BP.)、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BMN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MHNV)、弹状病毒(RV)、肝胰腺细小样病毒(HPV)及呼肠孤病毒(REO)等。 预防,切断传染源。 二 幼体菌血病
指细菌侵入幼体血淋巴系统引起的感染。常见病原菌有副溶血弧菌、溶藻酸弧菌、鳗弧菌、假单胞杆菌和气单胞杆菌等。
症状:游泳力下降,趋光性消失,多在水底无力游动,身体白浊,红色素扩张,腹部弯曲不能伸直,最终死亡。
主要原因:细菌含量过多。
防治:降低水中细菌数量,增强幼体体质。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抗菌素或杀
菌剂;生态防病技术,如单胞藻具有抑制弧菌的作用。 三 幼体真菌病
常见致病真菌属于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链壶菌属、离壶菌科离壶菌属及海壶菌属的多种真菌。
真菌病原体的来源主要有亲体、轮虫、卤虫幼体、沙滤器中生物尸体及含有游动孢子的海水。 预防:切断传染源,并定期施用药物防病。
沙滤器(每年更换新沙,育苗过程每2-3天进行反冲或更换上层5cm厚的砂层)及育苗设施(500*10-6漂白粉)的消毒;
亲体选择与消毒:亲体入池前用300*10-6福尔马林加0.3*10-6孔雀绿消毒浸浴10-20分钟;产卵池:用6-10*10-9孔雀绿防病;
发现真菌感染时,及时投入10*10-9孔雀绿(不含铜和锌的孔雀绿草酸盐),12小时后再投一次,连续不得超过5次。
第八节 日常检测工作
一 卵子胚胎发育的检测
发育快慢与温度密切相关,定期取卵镜检,检查有无真菌等微生物寄生。 二 幼体数量的测定
卵子定量时,使用搅水板将沉于池底的卵子搅起后,从池子四边中间的气泡处各取100ml左右的池水,数清其中卵子数目,由池水和取样水体之比,求出全池卵子总数。
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及糠虾幼体:在池子两端有气泡处取水100-200ml,按上述方法计数。 仔虾、大眼幼体及稚蟹:用口径12-15cm锥形网(40目)由底层至表层垂直拖取,并在池四周多点取样计数,由池面积与取样面积(网口面积*拖网次数)之比求出全池仔虾数目。 三 健康诊断
健康的幼体附肢摆动频率慢而有力,在水中呈窜跃式前进;在静止水中多游到上层,有趋光性;体色透明;患病幼体与之相反,附肢频繁拨动,在水中移动速度慢,在底层,弱或无趋光性,体色出现明显变化等。
挂脏指幼体身体上附着一些硅藻、鞭毛虫、固着类纤毛虫、丝状细菌、长杆菌及粘附的有机碎屑等污物颗粒。出现挂脏多因幼体受细菌、病毒感染或营养不良,幼体不能按时蜕皮所致。 四 环境因子的检测
水温:保持在最适范围内; 水化学的测定:盐度、pH、化学耗氧量(不超过5mg/ml)、生物耗氧量、氨氮(不超过0.6mg/ml)及硫化氢;
生物环境的监测:水中病原微生物、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原生动物种类和数量。
第九节 出池与计数
出池大小原则:从浮游转向底栖或埋栖生活。
直接计数法:用羹匙逐尾计数,适于体长1cm左右的小虾苗; 带水容量计数法:适于体长小于1cm的虾苗,对虾苗损伤较小, 虾苗总数=取样虾苗数*计数桶水容量/(取样杯容量*取样杯数);
无水容量计数法:适于体长1cm以上的虾苗,易损伤虾苗,但计数较准确。方法是先将虾苗集于网箱或小水槽内,计数时先用捞网捞取一杯(带有小孔的专用计数杯,或茶杯代替)虾苗,计数每杯虾苗数,连取三杯求平均,再以此杯为量具量出所需虾苗数;
带水重量计数法:适于不同规格特别是较小的虾苗,准确且省时省力,对虾苗无损伤。定量前先取10g左右的虾苗,计算每克虾苗尾数。计数时用容量10kg左右的塑料桶带水称取5-8kg,
捞取虾苗,漓去海水,倒入桶内称重,减去桶和水重即为虾苗重量,计算全桶内数量; 无水重量计数法:适于体长1cm以上或耐干力强的虾苗。先测出每克虾苗尾数,而后将虾苗捞入托网或托盘中漓去水分称重,计算虾苗尾数。